大学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133条

admin 2024-02-29 13:24:19 1,827次浏览

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1、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研究论文

(1)、★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

(2)、(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3)、b.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展示(体现)人物……性格。(人物)

(4)、本题从文学手法到思想内涵都颇有可赏析之处。从画面的描写来看,“少年听雨”,“歌楼”、“红烛”、“罗帐”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是回忆场景,是虚写,“而今听雨”的画面,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是实写。在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望海楼》①:

(5)、意境是从***抒情文学传统中提炼出的审美范畴。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论中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晚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才得到了比较精楚的认识。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据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可见抒情是***古典诗词的本质,而意境则是诗词艺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6)、典故引用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7)、“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8)、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9)、(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11)、诗人对于诗歌语言予以反复的加工和锤炼,力求以最恰当的字句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古代诗人在这一方面留下了许多故事。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推敲”一事则成为了佳话。到了宋代,诗人们更是重视对于字眼或者说句中眼的锤炼,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一句中,“用”字就先后尝试过以“抱”、“带”、“过”等字来替换,但最终还是决定采用“用”字。因为这样有比喻的意思在其中,仿佛是说蝉的鸣叫是借树枝来演奏,全诗的意味因此深远了许多。可见字词的改易往往会给诗歌的韵味带来重要影响,诗歌的用字是鉴赏时应特别在意的地方之一。

(12)、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6)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13)、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14)、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15)、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16)、?平时研磨参考答案,倒推命题人解题思路,弥补自己遗漏的知识点,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17)、(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18)、(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9)、评价作品的诗词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20)、“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学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1)、(2)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2)、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4)、语言特点:精炼、含蓄、简朴、清新、明快。

(5)、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意境”是***古典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偏于主观方面,包括情与理,指主观情感和对于生活的认识;境偏于客观,可分为形和神,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意蕴。意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对象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诗歌中情、景、意这些个别元素,所展现的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作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使其进入种审美的状态,引起他们的想像与联想等精神活动,感受到生命的情调和意味。

(7)、先读清楚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的要求,明确让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让选正确的项,还是选不正确的项,还是选符合什么条件的项;是让选一项,还是让选多项。读清楚这些要求是做对题的首要条件。再依次读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的选项,明确每一个选项的内容。

(8)、5)与生活结合。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注意观察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领悟语文,把语文学习带出课堂。 

(9)、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10)、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1)、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2)、评价作品的诗词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13)、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如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样的句子,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一首题为《自遣》的诗,诗中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二者看起来所说的意思差不多,但联系作者身世,就可知前者是一位***家的感慨,其意为感慨时光流逝,统一大业却未能完成,渴望得到贤才的帮助而建功立业;后者则是在黑暗的社会***面前,晚唐文士无可奈何的曼声长叹与暂时逃避。再如同样是写黄昏登高,李商隐的《乐游原》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王之涣《登鹳雀楼》则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者低沉伤感而后者豪迈激越,因为李商隐处于***命运江河日下的晚唐,而王之涣则处于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所以面对相同景色时却在诗中表现出了迥然相反的情感。

(15)、如果能够正确地进行“以意逆志”,就可以不被诗歌表面的文字所迷惑,懂得诗歌的深层意蕴。如晚唐诗人秦韬玉写有《贫女》一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从表面文字看,说的完全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子难以嫁出的意思。但深入体味诗人之意,就可以知道作者完全是借贫女不嫁来倾诉心中的抑郁之意,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象和自身的沉沦下僚表示不满,正如元好问所说:“此韬玉伤时未遇,托贫女以自况也”(《唐诗鼓吹注解》)。

(16)、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17)、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18)、三是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19)、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20)、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3、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思维导图

(1)、二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会的……思考。

(2)、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3)、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4)、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6)、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7)、〖1〗古诗词鉴赏——炼字题〖2〗古诗词鉴赏——赏句题

(8)、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9)、同学们,我们如何做才能够答好古诗词鉴赏题呢?穆老师为大家分析如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老穆支招?掌握考点所相应的知识点

(10)、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12)、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13)、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14)、”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

(16)、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17)、在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字句含意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就可以进入诗歌鉴赏的最后阶段:体悟意境。这也是诗词鉴赏是否能够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18)、(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20)、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4、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探究

(1)、一是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3)、赏析诗词的语言:常用术语,“诗眼”,“炼句”。

(4)、象征是***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5)、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6)、体味意境的关键在于读者的艺术共鸣。读者必须在心中对诗人在诗歌中的呼唤有所回应,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说的、所表达的,应该引起读者的强烈的认同和共鸣,这样,他才能体会得到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说,艺术共鸣是读者进入意境的唯一一把钥匙。因此,教师应想法设立特定情境,比如通过看图片、听音乐、朗诵诗词、讲历史故事、观看影视片断、展示实物、参观古迹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

(7)、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8)、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9)、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10)、穆老师就在这举个例子,看看苏州历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情况。如下图:

(11)、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

(12)、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13)、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14)、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15)、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16)、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17)、“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8)、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准确地去解读诗歌呢?穆老师先来为大家分析一道诗歌鉴赏题,或许有的同学就能从中有所悟!

(19)、“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0)、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5、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模板

(1)、今人用普通话读宋词,感到有部分作品韵律不和谐,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具体原因可从韵和律两方面展开讨论。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4)、好啦!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咱们闲言少叙,回到正题!

(5)、(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6)、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7)、③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8)、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9)、(1)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10)、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11)、古诗词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考点有形象、语言、艺术技巧、情感态度。在江苏历年高考考题中,也并未出现该题型,至多是“赏析某句”题。我们都知道,在阅读理解中,某句或某段作用题,都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如果是最后一段,还要从情感主题方面考虑。如果是特殊段落,还要特殊处理!

(12)、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可见,巧用色彩对比,是古诗的一大特色。

(13)、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14)、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环境)

(15)、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16)、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7)、(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18)、(1)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前四句、作用。

(19)、《孟子·万章下》中记载了孟子这样的言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将此概括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20)、另外,看到古诗词的作者,我们还会知道诗人所处的时代,进而了解这个时代的特色,和诗人的写作内容相互对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1)、★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典型十大规律与阅读答题技巧

(2)、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3)、“反问”为了强调(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9)、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10)、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1)、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2)、(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13)、(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5)、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6)、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17)、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哲理?

(19)、古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中等偏上。(不排除考查课内古诗词,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20)、(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1)、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2)、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

(4)、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5)、(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6)、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7)、通过描写---"氛围特点"表现---感情(对应设问1)

(8)、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9)、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10)、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1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2)、想写好初中古诗词赏析选择题,首先要读懂古诗词,其次要掌握做题技巧。

(1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上一篇:关于春天的古诗5首诗135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