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88条

admin 2024-03-08 16:03:30 1,827次浏览

席勒与歌德的爱情

1、歌德和席勒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时期

(1)、席勒命苦,只享受这份友情十年。歌德比他长十岁,但在席勒死后又活了二十多年,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怀念。

(2)、席勒是德国伟大的戏剧爱和诗人,他的剧作、许多抒情诗和叙事诗,充满着愤怒的抗暴精神和要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席勒反映***的暴君,也再现教会的专横,席勒对冷酷的现实强烈不满,追求自由和美好的未来。

(3)、二战时期最出色的间谍无疑是佐尔格。他在1933~1941年期间,从东京向苏联传递了无数的情报,使得苏联对***和德国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有些情报直接决定了二战走向,堪称谍报之王。

(4)、《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作者:莎士比亚。

(5)、邀请信函中说,这本新期刊,将传播一切富有审美价值和哲学思考的作品,既发表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登载文学方面的佳作。总而言之,它构想建立的是高雅的文学天地,这里将克服人文领域里常见的那种专业分工和部门分割。但是这份期刊要远离***动荡中那种非纯正的d派精神。在***方面的这种节制的规定,只限于那些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观点论争,并不妨碍对于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研究。通过禁止与当前的世界形势,以及人们最迫切要实现的期望发生关联,这本杂志要从历史学那里了解过去的世界,与哲学探讨未来,要为了崇高的人类理想……表现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案,聚精会神地尽其所能去构建更好的概念、更纯粹的原则和更高尚的道德,归根到底社会状况的一切真正改善,都取决于这一构建。

(6)、17岁就嫁给了老歌德(报告老师,有人早恋)

(7)、本书以威廉•格斯曼在东京大学开设的德国文化史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撰写而成。出版后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并得到德国学术界的高度肯定,成为介绍德国文化史的经典著作,迄今已7次再版。

(8)、1895年,佐尔格出生于俄国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俄国人,3岁时随父母回到德国。佐尔格长大后参加了德国军队,在一战中作战勇敢,三次负伤,并获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希特勒也曾在一战中负重伤,并先后获得两枚铁十字勋章,二级一级各一枚。

(9)、《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小说),1795年

(10)、佐尔格不但把结论告诉了莫斯科,还把德国军队的调动和部署的证据,也告诉了莫斯科。这是一份足以改变战局的情报,但是,没有引起斯大林足够的重视。

(11)、从8岁开始写诗,毕生创作了2500余篇诗歌

(12)、一气写下晚年著名的爱情诗《玛丽恩巴德悲歌》

(13)、今年时值席勒诞辰260周年,为表达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意,走遍欧洲网站联合青岛席勒学院(SchillerInstitut)全新上线了内容丰富的德语相关课程。

(14)、《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付印

(15)、(史壳郎:法学术语如此枯燥无味,原因就在于歌德过早地离开司法界)

(16)、和夏绿蒂分手之后,歌德和家乡的一个女子订婚了。这是一次发狂的罗曼史。歌德第一次做了一位出身上流的女性的爱情奴隶。“狂飙突进”运动席卷德国,歌德自然是热切的推手。他一面恋爱,一面写着激情的剧作和激进的文学评论,如果他不是这个不安分的歌德,如果他甘心顺着平滑的命运轨迹前行,他们会成为一对幸福的新人,然后在上层沙龙中度过无数美妙或乏味的夜晚,孩子相继出生,美丽的夫人会把时光消磨于购买无数鞋子和帽子,体贴的丈夫会在心满意足的生活中偷偷品尝一两次艳遇,这当然不是歌德想要的。他接受了魏玛公爵的邀请,正好借此再次逃离已经不再新鲜的爱情。

(17)、1777年歌德进行了第一次哈尔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罗肯山(derBrocken),这被认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动。1783年他进行了第二次哈尔茨山之旅。此后的1784年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哈尔茨山旅行。

(18)、1766年歌德在那里认识了比他大3岁的凯特馨,并爱上了她。这份爱激发他创作了洛可可风格的轻快的抒情诗(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安内特之歌》)。1768年春季这段一开始就遭受压力的关系因为歌德极度的嫉妒而结束。

(19)、歌德不要席勒离开魏玛。最后的作品。表现骗子的题材。

(20)、*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2、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

(1)、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2)、席勒,没有财产的职业专家,比歌德更早地陷入了这种令人窘迫的境地,靠受众来养活,率先投入了受众的怀抱。刚刚带着《强盗》这本书稿从公爵的家长制奴役下逃脱出来时,当即(1784年)就在他的新杂志《塔莉亚》的预告中宣布:现在受众就是我的一切,是我的学校、我的主人、我的知心朋友。现在我只属于他们。我面对的就是他们的审判,而非别的什么法庭。我只敬畏他们主持的法庭。当我想象到,除了民众的口碑不受任何别的什么束缚——除了企盼人的心灵,不去呼吁任何什么皇冠王权,我的心就会突然充满了高尚的情感。但是席勒也不免感到失望。随着文学市场的扩展,文学的审美品位并没有得到改善。席勒不得不忍受,为了迎合观众,他的剧本被肢解。他的小说《能看见鬼神的人》是一部旨在追求畅销的、讲述盟邦黑幕的作品,这类作品是当时书市的抢手货。席勒写这部作品让他逐渐对创作失去了兴趣。席勒十分关注作品的影响和作用,对经济利益也格外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当然知道争取受众的重要。但是他不想让自己去适应受众,而是要把他们提高到自己面前。他要卫护他的自尊。比如他责备叙事歌谣诗人比尔格过于巴结市场。市场是诱惑人的,对于那些自恃清高的人也如是。在《威廉·迈斯特》中,歌德让一位次要人物说,假如艺术家发现:这个世界很容易满足,甚至于在追求哪怕是一点点令人舒服和欢快的假象;那么,如果贪图安逸和虚荣不把他牢牢地拴在平庸之辈那里,就是奇怪的了;如果他不愿意用时尚货色去换取金钱和赞颂,却选取正确的道路去走,那也就稀奇了,这条路迟早会把他变成一个可怜的殉道者。

(3)、《欧文和埃尔米勒》(配唱戏剧),1775年

(4)、 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

(5)、在德国其他城市,也有不少与席勒相关的景点。比如毗邻魏玛的小镇耶拿(Jena),就有著名的席勒花园(SchillersGartenhaus),环境清新典雅,风光宜人,席勒曾在此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6)、席勒,也只有在歌德面前,才觉得有必要脱身而出。在一个没有歌德的世界,他脱身而出也只能领受孤独,因此也许是故意,他自甘埋没。

(7)、席勒曾经阐述过的美育途径、标准与理想等,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仅是不可以绕过去的,而且还富有进一步思考的价值,因为席勒与康德不同,他总是要超越人为的诸种界限,看到对立的方方面面走向均衡、统一的可能性及其非凡的意义。

(8)、线条的装饰性效果:席勒在1917年创作的一幅风景画《干洗房》中,他用棱角的线条去突出和表现自己的意图,如画面中质感柔软的衣物和天空中柔软的云,流畅弯曲的线条勾勒出随风飘荡的衣服、排列有序的房屋以及远山白云,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9)、1831年,82岁的歌德完成了巨著《浮士德》

(10)、《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11)、《邦弗尼托·切利尼的人生》(BenvenutoCellini)(文章),1797年

(12)、《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付印

(13)、席勒与歌德在魏玛的相遇,让两人都迸发了无穷的灵感,仅1796年一年,他们就共同写下了近千首诗歌,非常高产。而正是在席勒的启发下,凝结歌德毕生心血的鸿篇巨制《浮士德》(Faust)第一部才有了创作雏形。

(14)、歌德决心走那条正确的道路,而同时不成为殉道者。他坚持自己固执的艺术信念,但也想利用市场。他向他的出版商索求高稿酬,使他的同事对他羡慕不已。比如他的《威廉·迈斯特》就让他从出版商翁格尔那里获得二千塔勒,和几年前出版八卷的格申版文集的稿酬一样多。关于这方面,威廉·冯·洪堡致信席勒说:“关于他与出版商交际的表现,这里人们的谈论对他十分不利,话说得也非常难听,我听到了不少。这期间柏林的学者们讲起此事也很激动,认为这分明有悖于知识界鄙视铜臭的传统。赫茨最近就非常严肃地问我,歌德究竟拿了钱没有。”

(15)、创办《季节女神》杂志。文学经营的市场化倾向。

(16)、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17)、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

(18)、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19)、剧中的主人公卡尔是个充满理想的自由青年,由于对腐朽卑鄙的社会现实心存不满,他幻想率领一队人马,把德意志建成一个强大的共和国。然而,一个卑鄙的阴谋,却把他的社会抱负,推向了绝路。

(20)、卡尔·路德维希·冯·科内博尔(诗人、翻译家)

3、歌德和席勒之间的争论

(1)、唯美东欧|拥抱蒂萨河,走进匈牙利南境的“阳光之城”…

(2)、在席勒看来,人类只有先学会了为美服务,然后才能忠实地为自由服务。有必要首先培养一种美感,为自由的真正孕育而做好准备。无怪乎有学者将席勒这种以整体的人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概括为“人文主义审美教育观”或“审美人类学”。

(3)、《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1791年/1792年

(4)、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DieRaeuber),1781年完成,首演即引发巨大反响。据史料记载,当时各大城市的人们像疯了一样潮水般涌进狭窄的礼堂观看该剧,场场爆满,席勒也得到了“德国莎士比亚”的美誉。

(5)、那么,哪一颗是席勒的呢?世上已无歌德,谁能辨认!

(6)、《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7)、有了席勒这样能提供智力安慰的同性伙伴,歌德对于女性的陪伴就可以忽略头脑方面的需求。他需要温存、忠诚、奉献、女性青春的气息,当然还有崇拜和服从。这些正是克里斯蒂娜可以给予他的。每次歌德回家时,这个年轻、单纯、朴实、健康、活泼的工厂女工都用阳光般的快乐迎接他。能和这样一个伟人生活在一起是多少女孩子的梦想,克里斯蒂娜当然心满意足。但是,她只能在家中奉献阳光,整个魏玛都排斥她,无论歌德的敌人还是朋友都在造她的谣。幸而她不像歌德一样把这些诋毁提升到人性的高度来思考,也就没有那么多深切的痛苦。只要歌德不抛弃她,克里斯蒂娜把歌德的豪宅料理得井井有条,就不在乎歌德的其他艳遇。而且歌德总是写来热烈的情书。即便他们一起生活多年,歌德依然情意绵绵,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连席勒都不行。席勒的夫人读了歌德的情书大为感动,她承认,席勒从不能这样炽烈忘我地去爱。

(8)、1930年1月,佐尔格被派往***上海搜集中日情报。这段时间对佐尔格极为重要,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各国左翼人士。最重要的是结识了***记者史沫莱特,通过史沫莱特认识了尾崎秀实等***记者。

(9)、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10)、歌德明白,这期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市场。纯文学膨胀起来,正在成为商品成批地生产。文学的这种商业化,使其传统的价值构成发生动摇。之前,人们写作几乎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仅仅为得到公众的承认。在《拖夸多·塔索》中,歌德让这位诗人主人公登场,他就是为了荣誉而写作的,没有经济方面的担忧,因为他由一位艺术赞助者供养。荣誉就是对诗人最好的酬报。现在的情形变了,人们看重的是销售成果,作家面临的问题是,他是否愿意承认这样的价值衡量标准,并且以此来指导其写作。

(11)、(余秋雨:“回家吧,老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12)、《季节女神》的头几期就体现了这一宗旨,刊载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和歌德的《德国逃难者闲聊记》,虽然说绝对都与***有关,因为这两部作品实际上都在回答法国大革命提出来的问题,但是它们不涉及具体事件,而是探讨有关社会发展的原则性问题。开宗明义提出要与现实***保持距离,也是要应对官方的检查。然而这也不仅仅是个策略问题,至少席勒不这样认为。他,还有歌德,对普遍的***化倾向感到忧虑。他担心这样会使思想狭隘,会破坏审美趣味。***观点的争论,他写道,会赶走艺术和科学女神,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谁想要保持深思熟虑的判断力,就要小心“批评***”这个什么都不放过的妖魔。在这***动荡时期,更加需要,通过对超出一切时代影响的、纯粹人性的事物普遍的、更高的兴趣,让你的判断力重新释放,将***上分裂的世界在真与美的旗帜下重新联合起来。

(13)、《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付印

(14)、施莱格尔兄弟家中的纠纷。歌德、谢林和席勒这个三角。

(15)、席勒的写作与法国大革命的感召有关,因而,他是面对现实的,而且从来敏感过人。他对审美教育的无以复加的赞许,不仅首而为之,而且也有深刻的启蒙意义。但是,应该看到,席勒作为理想主义者又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他对美与自由的高度肯定,某种程度上,恰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妥协:人的救赎既不依赖宗教,也不求助于科学,而是通过艺术去实现。理所当然,一个可以引申的结论就是,且先远离社会的革命。无疑,席勒在诗意化审美教育时,也就是在对现实(包括法国大革命)予以“诊断”与“纠错”时,或多或少是在飘离大地,天马行空了。

(16)、席勒和歌德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歌德喜欢运动,骑马、登山、滑冰,热爱大自然。席勒几乎不运动,很少待在户外。他年轻时自然精力充沛,但是由于总是过度劳累,一旦患病就很难康复。一个流传很广的轶事是:歌德到席勒书房里,闻到一股可怕的味道,原来是席勒把烂苹果塞到抽屉里,用发酵的气味来提神醒脑。歌德喜欢清新的空气,立刻打开窗户才没有被熏倒。席勒去世时歌德正好也患病在床,他没有参加席勒的葬礼,只是希望自己将来也要葬在席勒身旁。

(17)、《华伦斯坦三部曲》(WallensteinTrilogie)、《玛丽亚·斯图亚特》(MariaStuart)、《奥尔良姑娘》(DieJungfrauvonOrléans)、《墨西拿姑娘》(DieBrautvonMessina)和《威廉·退尔》(WilhelmTell)等文学杰作陆续完成,引发强烈轰动。

(18)、他与矿物学家、植物学家施坦博格、音乐家菜尔特结成友谊。

(19)、《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信体小说),1774年,第2版,1787年

(20)、他的诗作《普罗米修斯之歌》(GedichtPrometheus)表现的是对年轻天才的崇拜;但此后不久的《人类的界限》(GrenzenderMenschheit)或《神圣》,则运用了另一种语调,表达了对圆满生活和世界规则的敬畏和尊重。同样,在歌德的创作中期的经典主义的作品《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IphigenieaufTauris)、《埃格蒙特》(Egmont)和《塔索》(TorquatoTasso)中,人们也能感受到面对悲剧时的人道主义力量。

4、席勒和歌德将心比心的故事

(1)、十几天后,佐尔格及其情报伙伴被***特高课逮捕。作为及其聪明之人,佐尔格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但他深知他的努力会拯救几千万人的生命,所以他没有放弃。

(2)、1916年,佐尔格的三根手指被炸断,双腿被炸折住进了后方医院。在这里佐尔格和许多当时的德国士兵一样陷入了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为谁而战。这段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历史书,尤其是关于德国和俄国的,并开始接触左翼人士,加入了德国共产d,对国际工人运动有了深入的了解。

(3)、不过,这是有前提条件的:距离的确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歌德保留了公园中的花园房,当他想创作或一个人待着时,就可以躲到那里。当他实在受不了克里斯蒂娜和她那些庸俗的亲戚时,他就躲到耶拿去。从意大利回来。他开始专注于颜色学。歌德非常看重自己的科学研究,但他本性上不是个严谨的学者。他观察是因为热爱。他更适合于用诗句来赞美世界而不是解答它的奥秘,所以后世并不会因此把他当成伟大的科学家来纪念。

(4)、让·保罗(JeanPaul)、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vonKleist)和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等风格极不相同的诗人,则是从经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运动的过渡人物。他们中与经典主义最为接近的是让·保罗(1763—1825),主要创作叙事性散文诗。他在以人道主义理解世界的框架内,展开丰富的诗意想象,诗中闪烁着生活艺术的光芒和应对人生悲哀的幽默智慧。像让·保罗这样的故事叙述者,自然能赢得大批读者的青睐。他创作了小说《泰坦》(Titan)、《粗野无礼的人的年代》(Flegeljahre),幽默小品《小教书先生玛利亚·胡茨的快乐生活》(LebendesvergnügtenSchulmeisterleinMariaHuz),理论著作《美学入门》(Vorschuledersthetik)。

(5)、大学生和前来做客的著名诗人。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6)、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了他的意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画家缇士拜恩,1787年他同缇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缇士拜恩的著名油画“歌德在意大利”诞生了,画中描绘了在罗马的丘陵地带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里认识了安格莉卡·考夫曼。1786年歌德仓促地离开了祖国的土地。在魏玛,只有他亲密的侍从兼秘书赛德尔(Philipp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意大利,歌德自称“菲利普·米勒”(FilippoMiller)。他给家里写的第一批信件没有署明日期。到了罗马,歌德才向亲友报告了自己真实的决定和打算:他要在意大利呆相当长的时间。

(7)、历史上,间谍应该算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了,《孙子兵法》就着重讲过间谍的使用。

(8)、他的一生就像一个迈大步的半神,从战役走向战役,从胜利走向胜利。可是说,他的心情永远是爽朗的。因此,像他那样光辉灿烂的经历是前无古人,也许还会是后无来者的。

(9)、在本书中,萨弗兰斯基以歌德和席勒的大量日记、通信、文章和相关作品为基础,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展现了两位文学大师动人友谊的始末。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歌德与席勒诸多作品的创作细节,也会看到赫尔德、费希特、洪堡、荷尔德林等人物陆续登场——那真是一个德国人文精神的黄金时代。 

(10)、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11)、歌德的老家美因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自然少不了席勒雕像(SchillerDenkmal),坐落于城西一处公园中。巴符州的首府斯图加特(Stuttgart),有专门为他而建的席勒广场(Schillerplatz);而在首都柏林(Berlin)的音乐厅(Konzerthaus)前,也树立着高大的席勒纪念碑(SchillerMonument)。

(12)、1924年,他在苏联人别尔津的邀请下来到莫斯科,加入了别尔津领导的情报部门,并接受了严格的谍报人员训练。训练结束后,佐尔格回到德国开始参与***活动。由于他富有教养,学历高,尤其是在一战中的战斗负伤经历让他在***活动中很受欢迎。

(13)、不过,还有一位大师,同样不该被忘记,他是歌德眼中的天才作家,二人互为知己,惺惺相惜,生时形影不离,死后也葬在一起。他的名字叫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Schiller),与歌德并称为德国启蒙文学的先驱。

(14)、1933年4月,别尔津给了佐尔格新的任务,命令他到***东京组建情报网。佐尔格回到德国,通过自己在政界的人脉,弄到了记者证以及各种政要出示的证明材料,证明佐尔格在***上绝对可靠。随后,佐尔格来到东京,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谍报生涯。

(15)、①恩底弥翁: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月神贪恋他的美貌,每夜下凡到拉特摩斯的山洞吻他。后来长眠在梦里,永葆青春。

(16)、1833年3月22日,歌德溘然长逝,享年83岁

(17)、(注:狂飙突进运动是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8)、1814年歌德到莱茵河和美因河地区旅行。1817年他开始写作《我的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创办《谈自然科学,特别是形态学》杂志(直到1824年)。

(19)、卡尔·奥古斯特正是爱玩的年纪,风流倜傥而博学多才的歌德成了最好的玩伴。年轻是资本,让他们可以胡来而被原谅。但是纵情欢乐和满足情欲并不能成为生话的全部,尤其是歌德。他很快对纯粹的享乐感到厌倦,他还有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公爵任命他为枢密顾问,接着委任他负责军事***会和修筑公路事务。歌德,还不到30岁,雄心勃勃,有的是精力,一头扎进公务中,要把魏玛建设成德国最强盛的公国。另一方面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开始动笔写《浮士德》。

(20)、他的作品在***也受到读者的喜爱,戏剧《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为许多读者熟知,席勒1785年所作的《欢乐颂》歌颂了人类伟大的友谊与团结友爱,由于贝多芬选用本诗的一部分诗节作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歌词,此首名诗名扬世界。

5、席勒 歌德

(1)、《强盗》夸张人物,《伊菲格妮》让人物平静。

(2)、1790年丹麦诗人巴格森拜访了席勒夫妇,对于他们家庭生活的贫困十分同情。当时席勒作为魏玛宫廷顾问的年俸只有200塔勒,而他一年家庭花费至少要1200塔勒,他主要靠不停的写作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于是这位丹麦诗人便说服丹麦王子——奥古斯滕堡公爵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给席勒提供经济支持。恰在这时席勒病危的消息传遍四面八方。《南德意志文学汇报》甚至误报了席勒去世的信息。其实席勒是由感冒转为肺炎,进而引发胸膜炎。治疗对他身体的伤害不亚于疾病的伤害。丹麦王子了解了席勒的处境以后,向席勒提供了三年的赞助,每年1000塔勒。

(3)、[德]吕迪格·萨弗兰斯基 著  马文韬 译

(4)、歌德先把席勒的颅骨捧回家中安放,随后着手设计棺柩。那些天他的心情难以言表,确实是席勒本人回来了,但所有积储了二十年的倾吐都没有引起回应,每一句都变成自言自语,这种在亡友颅骨前的孤独是多么的强烈,苍老的歌德实在无法长时间承受,他终于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为席勒找了一块比较理想的迁葬之地。

(5)、席勒争取到他的朋友克尔纳和威廉·冯·洪堡,以及两位新近被聘为耶拿大学教授的费希特和历史学家沃尔特曼,作为杂志的内部同事,负责评价和选择投来的稿件。表示愿意参加工作的还有赫尔德、雅各比、亚历山大·冯·洪堡、弗里德里希·根茨和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席勒也向康德和克洛卜施托克发出了邀请,但是他们没有反应。

(6)、莱比锡歌德纪念馆脚柱上的安娜·卡特琳娜浮雕

(7)、亨利埃特·冯·吕特维茨(HenriettevonLüttwitz)

(8)、1941年10月4日,佐尔格向莫斯科发出最后一封、也是最重要的一封电报:“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方面的威胁已排除。***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将在下几周内向***开战。”

上一篇:巴金名言名句大全附带书名148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