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谁说的话79条

admin 2023-11-01 03:51:18 1,827次浏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是谁说的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说

(1)、③“千万先烈打江山干什么?就是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2)、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范仲淹出生于真定府常山高家庄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范墉是北宋武宁军节度使。但是在范仲淹出生后第二年,他的父亲范墉就不幸因病去世,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还未记事的范仲淹改嫁给后来成为安乡知县朱文翰。朱文翰是一个善良的继父,给予了范仲淹幸福的童年和充分的教育,培养出了范仲淹勤俭好学的优秀品质。

(3)、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4)、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5)、后来,范仲淹前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邹平县南的醴泉寺读书学习。读书期间,为了能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范仲淹每天煮一锅粥,待粥凉了后就将粥分成四块,一早一晚各取两块,扳着腌菜和醋汁食用,以此省下做饭的时间,这就是后世典故“断齑画粥”的来历。

(6)、《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

(7)、公交线路:4路、5路、7路、10路、16路、30路、34路、38路、商贸大厦下车

(8)、综上所述,梁启超于1897年最早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原话,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且,他对该话语的运用最为频繁、最有影响。

(9)、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正气歌》等。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于大都就义。

(10)、                    标准版

(11)、意思: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13)、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14)、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

(15)、其实,不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经何人之手得以成句,但,它所蕴含的爱国报国之思,早已被一代又一代后世国人所欣然接受,并成永远为激励后世的爱国格言。

(16)、《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匹夫”指低贱的平民。

(17)、范仲淹将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运用在了经略西北边疆上,边疆形势很快就大为好转。西夏皇帝元昊也在屡次碰壁后认识到自己野心与现实的距离,转而对宋称臣。

(18)、后来,人们才又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顾老师的原句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19)、除了通过军事手段向西夏方面施加压力以外,范仲淹还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争取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归顺,以削弱西夏的实力。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生活普遍贫困,因此经常跟随西夏军队入侵宋境,同时也因为生活的贫困,部族之间往往互相攻伐。于是,范仲淹一方面靠金银赏赐吸引部族首领的归顺,另一方面则在各部族之间“立条约”,要求各部族共同遵守,如果哪个部族不遵守条约,宋军便于各部族一起出兵对其惩戒。这样的结果是,各部族既不用为了获取财富而跟随西夏入侵宋朝,也不用因为部族间的攻伐而惴惴不安,于是纷纷归附宋朝,史载:“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为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谁说的话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世人皆知的,这句话是在清军入关时期顾炎武提出的,当时在《日知录·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后人便将其简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有点类似与中国汉代时期的霸气语录“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世人则将其简化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2)、在梁启超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后,维新派对此话语的运用最为频繁。1900年,唐才常筹建勤王组织正气会(自立会的前身),在《正气会序》中说:“四郊多垒,卿士之羞。天下存亡,匹夫有责。”“天下存亡,匹夫有责”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仅有一字出入,前者无疑受到后者直接影响。在1901年10月3日《上粤督陶方帅书》一文中,海外保皇派人物罗璪云鼓动两广总督陶模“力扶光绪”复辟,表示自己虽是“海外旅民”,“然念顾氏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不得不尽心国事。1902年,清末四公子之时任刑部主事的吴保初上疏奏请慈禧归政光绪,实行新政。吴氏“冒死以抗奏”,即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维新派对此话语青睐有加,急于改变国运的心态跃然纸上。此外,如清末革命派思想家刘师培坚持“夷夏之辨”,立志排满以保天下。在其1904年致两江总督端方的信中,也说道:“窃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春秋》大义,九世复仇。”可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晚清仁人志士念兹在兹。

(3)、后来,人们才又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顾老师的原句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4)、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请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将会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您的小小举动而受益!

(5)、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作者:文嘉)

(7)、《老年文摘》分为标准版和大字版,内容一样。

(8)、电脑版http://www.bonris.com

(9)、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留下的名句,被后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主动承担起让中国强盛起来社会责任而践行的观念。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国家;而匹夫,顾炎武应当指的是古语中具有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平民男子。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词语的意思是天下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最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

(13)、前些年,教育部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时,专门对这八字名言进行了认真考证。编者们发现,早在梁启超之前,梁的好友麦孟华(清末维新派,字孺博,广东顺德人。1888年入广州学堂。1891年入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的提法早了15年。

(14)、本文作者:易辰 青年力网专栏作者,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15)、“匹夫”这个词在褒义和贬义上的引用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必须尽匹夫之责”。

(16)、“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7)、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到十八岁时二人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

(18)、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并不是出自顾炎武之口,顾炎武只是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真正将它概括为生动形象的八个字的,而是另有其人。

(19)、梁启超(18023——19019),字卓bai如,一字任甫,号du任公,又号饮冰室zhi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20)、雄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固有良史直书,海内公说,亘亿万世,不可磨灭。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是谁说的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2)、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3)、1985年,辞书学家刘洁修最先提出,该过程的完成者是梁启超。他认为,梁启超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最早出现于1896年《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梁启超又于1915年在《痛定罪言》一文中,最早提出“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刘洁修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语意是本于顾亭林《日知录·正始》;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痛定罪言》”。其后,刘洁修所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除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不同变型增加史料外,并未公开修改上述意见。因其观点提出最早,且有一定的史料支撑,因此认为梁启超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者基本因袭了他的观点。

(4)、暗红的“群英齐荣”锦旗,在今天看来虽已遍布沧桑,我却依稀可以想见它当年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就的辉煌时刻。此刻,它正在博物馆清冷的灯光下静静的躺着,向每个驻足静观的人讲述着刘氏家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由顾炎武说的。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6)、本文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7)、所以匹夫既不是骂人的话,也不不是夸人的话,只是古代平民百姓中的男子代称,在古代文学意义延伸的基础上,慢慢地“匹夫”一词被扩展到了普通人身上。

(8)、实际上,学者认定梁启超或麦孟华最早对顾炎武的原话进行了改写,其最早的史料来源都是《时务报》。刘洁修引用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中的相关内容,出自1897年3月3日的《时务报》,是该报连载的《论学校五(《变法通议》三之五)·幼学》四部分中的最后一部分;张锡勤引用的麦孟华《民义自叙》一文载于1897年5月12日。梁启超的文章较麦氏早了两月有余,前者无疑拥有最早的“著作权”。他们俱出康有为门下,文章同样发表在维新派的机关报《时务报》上,二人又都是该报编纂人员。因此,他们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必定存在互相影响的成分,麦孟华借鉴梁启超的说法基本无疑。

(9)、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

(10)、范仲淹到任西北后,为了搞清楚宋军屡败西夏的原因,进行了一番考察,并最终找出了原因所在。范仲淹发现,宋军之所以屡遭败绩,不是因为宋军的战斗力差,而是因为西夏军队利用骑兵众多、机动力强的优势,往往以数万大军围歼宋军一部,以寡击众下,宋军自然很难获胜。而范仲淹想到的应对办法是:在交通要道、险要之地修筑城寨,起到及时了解敌情,限制西夏军队活动的作用。如果入侵的西夏军队攻打城寨,那么在西夏军队围城期间,其他地区的宋军就可以前来支援,最后里应外合围攻西夏军队。如果西夏军队绕过城寨,那么城寨中的宋军也可以通知后方的宋军,令后方的宋军早做准备,还可以出兵袭击西夏军队的后方。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世人皆知的,这句话是在清军入关时期顾炎武提出的,当时在《日知录·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后人便将其简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有点类似与中国汉代时期的霸气语录“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世人则将其简化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12)、(1)在动乱中团结,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发展中团结,因为求进。在生活中团结,因为我们彼此关心,爱护。因为团结,所以总能够战胜困难,赢得最终胜利!

(13)、《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是一种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谦。

(14)、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

(15)、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

(16)、近年来,各个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大多会搞些“国学知识”竞赛之类的互动性栏目,比如不久前内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记得有一年,某电视台也搞了类似的知识竞赛。当主持人提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说的?”竞猜选手答者日:“顾炎武。”主持人大声地肯定说:“你答对了!”

(17)、“世界上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亡国与亡天下怎么区分呢?我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换人易姓了,国家也改国号了,这就叫亡国。如果是仁义不行,以至于率领禽兽之师杀人,人与人相互残害,这就叫亡天下。所以,要先保天下,然后才保国家。所谓保国家,这应该是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和大臣们的事。所谓保天下,才是黎民百姓责无旁贷的事情。”

(18)、麦孟华既在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上直接继承了梁启超的创作成果,在其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亦是如此。1900年3月11日,麦孟华以“佩弦生”为名撰写《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一文,说道:“非律宾弹丸而尚可抗美,南阿小国而尚可败英。吾四万万之大众其亦无馁焉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界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即来源于此,并认为梁启超最早于1915年才提出这句名言。然而就笔者目力所及,他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在时间上可以继续上溯。早在1897年11月15日的《倡设女学堂启》一文中,梁启超已明确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昌而明之,推而广之。乌乎!是在吾d也矣。”表现出希望通过发展女学振兴国家,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这比麦孟华早了两年有余,后者受到前者影响确属无疑。这也是笔者见到最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完整表述。因此,无论是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还是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梁启超都是第一人。

(19)、清风拂松柏,清明祭忠魂。继承英烈的英雄精神,就要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2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作者:陶渊明)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是谁意思是什么

(1)、(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2)、网 校http://wxbonris.com

(3)、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4)、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5)、②“不发展生产力,不增强国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6)、(3)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和谐更强大。

(7)、释义:“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8)、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9)、孟子是很喜欢骂人的,在孟子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故事。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但齐宣王给自己找理由说,我这个人有毛病,就是喜欢勇猛。孟子说“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你那个勇,无非是看见不喜欢的人和别人打架而已,这不是大勇,而是莽撞的人。所以,匹夫就成了莽撞的人的意思。

(10)、原著原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先来帮大家翻译成现代文:

(11)、皇佑四年五月二十日(1020),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知州的路上不幸病逝,享年64岁,一代名臣溘然长逝。范仲淹的一生起起伏伏,但始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展示出了自己卓越的能力。范仲淹死后,举国上下一片哀恸之声。无论是大宋天子宋仁宗,还是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人民,都对范仲淹的死表现出了巨大的哀痛。范仲淹的墓志和神道碑也分别由北宋名臣富弼和欧阳修撰写,表现出了时人对范仲淹之死的哀悼之情。北宋名臣司马光对范仲淹是如此评价的:

(12)、“世界上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亡国与亡天下怎么区分呢?我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换人易姓了,国家也改国号了,这就叫亡国。如果是仁义不行,以至于率领禽兽之师杀人,人与人相互残害,这就叫亡天下。所以,要先保天下,然后才保国家。所谓保国家,这应该是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和大臣们的事。所谓保天下,才是黎民百姓责无旁贷的事情。”

(13)、匹夫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4)、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6)、“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

(17)、(3)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和谐更强大。

(18)、而范仲淹之所以如此苦学,是因为他早已立下了“框君辅国,安汉兴邦”的远大志向。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范仲淹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求学期间,范仲淹“昼夜不息”地学习,学院中的很多学生都觉得学业辛苦,但范仲淹却并没有这种感觉,甚至乐在其中。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都想去亲眼看一看赵宋官家,唯独范仲淹不为所动,表示“将来再见也不晚”。他的话在一年后的科举中得到了印证,范仲淹考中进士,见到了大宋皇帝。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说的。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上一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悟1000字104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