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简介介绍79条

admin 2023-11-01 03:54:16 1,827次浏览

刘禹锡简介及人生经历

1、刘禹锡的简介及作品

(1)、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2)、回去的路上,他同白居易在扬州相逢,酒酣情浓,白居易作诗宽慰他:

(3)、刘禹锡因为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被贬谪到南方的僻远州郡,多年以后才得到升迁。但他回到长安后又作诗讽刺朝堂,于是再度被贬。经历了23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4)、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

(5)、刘禹锡此刻的心情倒应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意——皇帝能下决心摒弃前嫌,召回自己和柳宗元等这群兼具贤良才能与坚强意志的人才,在这个人人皆以为大唐日薄西山的时代中,必然要迸发出更加强盛的生命力量。

(6)、斑马麻麻联系及投稿邮箱:officemama@qq.com

(7)、公元826年,54岁的我终于离任和州刺史返回洛阳。

(8)、这首诗的前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两字将黄河的源远流长描写得出神入化。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力,采用了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展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9)、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10)、刘禹锡痛定思痛,写下《百舌吟》《聚蚊谣》《昏镜词》《磨镜篇》《观市》等诗文,在讽喻朝廷乱象的同时,亦为后人记录下州县集市生动真实的繁华之状。应刺史宇文宿之邀,刘禹锡写下《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序。在这篇渗透着湘灵贞、泉客情、屈原恨、义帝冤的诗作中,寄托着禹锡对支持革新的唐顺宗的无尽哀挽。刘禹锡谪居朗州,柳宗元对他的诗文评价:“竞五溪风俗,尽得之矣!”《蛮子歌》生动传神,《龙阳县歌》更是一幅朗州生活习俗图,《采菱行》《楚望赋》等,都是朗州画帖。

(11)、本  名刘禹锡别  称刘宾客、诗豪字  号庐山人(号) 

(12)、19岁游学长安,结识了柳宗元,两人年龄相仿、意气相投,很快成为知己。 

(13)、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15) 

(14)、我刘某人又回来了!而那些攀附权贵的人去哪了呢?泯然众生或一捧黄土罢了!

(15)、公元793年,21岁的我和20岁的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随后在万人敬仰的目光中,双双步入官场,被派往不同的地方挂职锻炼。

(16)、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实际上刘禹锡借千树桃花代指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17)、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18)、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9) (12-13) 

(19)、“千古人物系列” no14|人生处处低谷,死后才“点秋香”

(20)、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10) ,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11)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2、刘禹锡简介介绍

(1)、面对无耻鼠辈们的步步紧逼,我不屑地笑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2)、彼时只觉得他安贫乐道,却不知背后竟有如此离奇的经历。

(3)、还叫人抬了块巨石放在刘禹锡家门口。刘禹锡见到那块石头,竟如获至宝,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还特地买来好酒好菜,对着石头边饮酒边说:“好石,好石,我要写篇文章刻在上面”。

(4)、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5)、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6)、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7)、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8)、唐代的朗州,远离京师长安,地理偏僻,人物稀少。当时只辖武陵、龙阳两县。少数民族杂居,生产落后,巫风盛行,在唐代可谓是流放罪臣的绝佳选择地。 

(9)、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10)、此间,他结识了皎然和灵澈两位诗僧,在他们吟唱挥毫时,就捧着笔砚伺候。

(11)、第一二句便是写得很深刻,短短的两句,便是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北固山边波浪,东都城里风尘。”,这两句诗也是比较好理解,我在北固山看过了波浪,现在回到了东都,一身都是风尘。刘禹锡正是表达了内心的悲痛之苦,还有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所以写得极为感人。

(12)、刘禹锡“下乡工作”二十八年——时间之长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没有伸出友谊的双手将他拉上来,或许是伸出了双手,但力量不够,差点将自己陷进去。

(13)、凤池西畔图书府,玉树玲珑景气闲。——《题集贤阁》

(14)、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15)、此诗描绘了中秋夜月的美景,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毫无尘俗气息。

(16)、江南的秀丽风光滋养了刘禹锡的天性,终其一生都乐观豁达。

(17)、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18)、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竹枝词》二首之一。(14) 

(19)、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怀古诗,他也是在委婉劝勉大唐主人,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唯有民生安才能百业兴旺。

(20)、三十多岁,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可刘禹锡不仅丢了官,一家老小还跟着他受累。

3、刘禹锡简介及人生经历50字

(1)、这正是刘禹锡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译他一生选择的密码。他的傲气,他的傲骨,他的不屈不饶,成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也成就了他名传千古的名声。

(2)、于是,因为这首诗,那些小人们顿时成了京师的笑柄,而我板凳还未坐热,便再次被踢出了京城。 

(3)、而苏轼面对刘禹锡,或许会念出刘禹锡那首《始闻秋风》:

(4)、十年之后,由于在地方政绩斐然,我和子厚先后被调回中央担任要职,从而进入核心政治圈。

(5)、回望此前,刘禹锡一生的曲折和被贬都是因为“永贞革新”而引起的,很多人都觉得刘禹锡太傻了,为了逞一时的意气,误了自己一生的大计!

(6)、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7)、经过这么多年的贬谪生涯,虽然从不退缩和气馁,但岁月不饶人,有时候真感到力不从心。诗人惆怅地说,“云散各西东”,他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曾经的好友可以再次携手,共同实现儿时的梦想。

(8)、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9)、23岁这年,刘禹锡被授于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10)、我叫刘禹锡,字梦得,33岁之前,我的人生可谓开局华丽、风生水起。

(11)、但好歹在考场上是一路高奏凯歌。现如今儿子连进入仕路的头一关都过不去,心里真是又气又急。唐代的科举考试既是智力的大比拼,又是人际关系的大比拼。

(12)、用故事的方式,带孩子走进诗人的创作背景。看看诗人们眼中的世界,学习他们的风俗文化。以此刺激孩子阅读兴趣,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

(13)、这是一首讽刺诗,明着写桃花,实际上写的是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他把桃花比作政治新贵,将看花人比作趋炎附势的小人,还在结尾表明态度:你们都是在我被排挤出去后,才爬上来的,不值一提!这首诗表达了强烈的蔑视之感,不过这首诗却给刘禹锡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得罪了掌权的新官僚,刚刚回到皇都的“刘郎”再次被贬,而且这次是更加荒凉的连州。这一去就是十四年啊!

(14)、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15)、大和二年,五十七岁的刘禹锡再次回京,距离上一首《游玄都观》已经过去整整十四年了。十四年间,早已物是人非,就连皇帝都已经换了四个。此时的刘禹锡再次来到了曾经写过桃花诗的玄都观,不过从前绚烂的桃花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庭菜花正开。此情此景,刘禹锡感慨万千,于是再度写诗《再游玄都观》:

(16)、好在夔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要有好山好水,对于诗人来说也就够了。

(17)、这一首诗通过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揭示终归要统一的历史规律。山川形势并不足恃,即使铁锁沉江,东吴也避免不了覆灭的命运,盛衰兴亡关键在于人事。由此也警告唐王朝:虽然现在四海归然而潜在的危机不可忽视。

(18)、这首诗写得铿锵有力,大气凛然,通过赞扬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结合唐王朝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大唐虽然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中后期,由于统治者昏庸荒唐,一再打击迫害革新者,致使国势日益衰颓,这使诗人忧心忡忡,感慨万千。山水诗,这类诗襟幅开阔、气象繁荣祥和,《望洞庭》和《秋词》就是其中的名篇:望洞庭

(19)、“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曾写下《爱莲说》的北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在游历连州时想起刘禹锡十分感慨,在泉州水之侧的石崖上,奋笔写下了“廉泉之源”四个大字。

(20)、但我们从白居易和刘禹锡对老年的看法里,可以感受到两者的价值取向。

4、刘禹锡的简介与生平

(1)、本来身为一州刺史,刘禹锡应该住在衙门府邸里,无奈是被贬之身,没什么实权。

(2)、刘禹锡在被贬时曾遇到和州知县故意刁难,落井下石。多次降低刘禹锡住宿标准,最后直接安排他在城南一间小屋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3)、山水有情,政治无情,也磨灭不了刘禹锡天生的豪情。

(4)、刘禹锡也是意犹未尽地作答,等什么时候脱离了这功名纷扰,咱们相约一块逃出这人间牢笼,归隐山林。

(5)、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6)、此诗一出,长安岂可容得下他,刘禹锡再次被贬,这一次到了连州,这一呆又是五年,直到母亲病逝才离开。

(7)、一床,一桌,一椅,只怕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简陋的屋子了。

(8)、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9)、19岁时,刘禹锡就已经到长安游学。在长安呆了三年。21岁,他和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当上监察御史,23岁就被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10)、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11)、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12)、刘禹锡是唐朝的大文豪之在诗文创作上颇有成就,在文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在官场上经常受打压,因此在诗文中颇多变现,不过也因此练就了他的品质。

(13)、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经历了少年的懵懂、年轻时的冲动,以及中年的稳重和晚年的看空,才终于体味了一生的酸甜苦辣,其笔端流淌出的文字,才会质朴又富有深意,更令人百读不厌。下面介绍刘禹锡的两首绝句,朴实平易,却发自肺腑,人到中年才能读懂。

(14)、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15)、刘禹锡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连州,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早已都面目全非。

(16)、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17)、《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他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情绪:

(18)、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9)、估计两人也没有料到,这一别竟是永诀,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上一篇:精美祝福图片 集锦114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