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下一句150条

admin 2023-10-26 18:15:35 1,827次浏览

人性本恶是什么意思

1、人性本恶原话

(1)、《圣经·列王记上》第3章第16至第28章(新译本)“智慧的判断”:有一天,有两个妇人来见所罗门王。其中一个妇人说:“我主啊,我和这妇人同住;她与我在房子里的时候,我生了一个孩子。我生了孩子以后的第三天,这妇人也生了一个孩子。我们都住在一起,除了我们两个人在房子里以外,再没有别人。

(2)、每个人,都是光暗同体,人性善恶集于一身的。

(3)、人性恶论 荀子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4)、记得初一时我就迷恋武侠片了,一直想做靖哥哥,于是在故事会杂志上通过邮局,花了我5元买了一本《少林点穴秘籍》,我去学校传达室拿时,那叫一个激动阿,其程度要高于家里大师姐双十一时拆包裹,那时就觉得看完就可以随便点人穴了,定定定,心里美的,一翻开是某所武术学校的介绍,然后是一个少林弟子倒立,标着许多的穴位图,难道我是要等别人倒立了,才能过去点别人穴?最后一页写道,如果你有难言之隐之病,请联系XX男性医院,右下角建议售价5元,结束,心想这是什么鬼阿,看完我连家里都没有带回去,直接扔进垃圾箱,这是秘籍阿怎么可以让第二个人看到!

(5)、傅佩荣在解读孔孟思想的时候认为人性并无善恶,只有“善的倾向”,也就是人性向善。

(6)、人与人之间如何来判断善?还记得海因兹偷药救妻的故事吗?对于妻子,他是善的,对于药店主人,他是恶的。善是有特定对象的,对全世界都善的人是几乎不存在的。如果对天下善,很大可能不是个好父亲、好儿子或者好丈夫,不能所有都兼顾,是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要扮演的角色太多,而这些角色的需求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7)、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8)、后来客服给我们安排住酒店,但陪同的马师傅说他住房车,在酒店躺下后,我想不会是因为我们住了酒店所以师傅就要住房车吧,是他把酒店让给我们了吗?越想越过意不去,我和老公达成一致,第二天晚上我们住房车或者自己再另外掏钱住酒店吧。第二天一早问师傅为什么要住房车,他说因为同行的师傅打鼾,自己比较敏感,所以觉得一个人睡房车安静。由此,放下心理包袱,在师傅们的悉心安排下又欢快地畅玩了。

(9)、墨家的性“素丝”论,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10)、这个问题,要从《劝学》篇说起;《荀子》全书,第一篇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劝学》篇,成语“青出于蓝”就出自这里。《劝学》篇的第一句是全文的纲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向终身学习者致敬”;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上周刚刚谈过的《庄子》名言,人不应该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11)、如果没有用礼来约束规范行为,用乐来调达内心,那么人与动物没有区别。礼和乐是一体两面。而君子会勉力奋强地学习,因为即使真正用力地学也只能学到一点点,而学了以后马上要全力地去行动,践行。扬雄在辞赋方面很钦佩司马相如,他仿司马的《上林》、《子虚》而创作了《甘泉》、《羽猎》等赋,而扬雄更推崇孔子,除了刚才提到他效仿《论语》作了《法言》,他还仿《易经》作了《太玄》。

(12)、善恶之氐,是人之生存。人之生存,需要生存资源,例如:粮食、服饰、住房、车机……物质资源。这里面最根本的生存资源是——粮食。当粮食满足时,人才会去追求其他的生存资源。而除了物质资源外,还有精神资源,例如:情爱、尊重、信任……。如果资源不够满足时,斗争就不可避免。

(13)、 第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14)、而人性之恶,是人性的月之暗面。欲望本无拘束,利己之心也无束缚,损人如能利己,也当不亦乐乎。但后天的教化,文明的发展,个体之进步,让人类脱离丛林弱肉强食之规则,于是互不侵犯,互助共赢,而不是互害互伤,零和博弈。

(15)、包括我们的观念,上啊下啊,常啊短啊,前啊后啊,真啊假啊,善啊恶啊,我啊你啊。

(16)、在新疆的旅途上,最具畅想的是睡赛里木湖的风景里,晚上看日落早起迎朝阳。可是,晚上十一点多我们到达一个酒店的停车场,师傅说今晚房车就停在这里,我们住在房车上,开车的师傅们住酒店,而产品手册描述的本应该是睡在赛里木湖景区的房车上,当看到现实与想象差距太大的时候,我跟客服小妹妹反馈,师傅们也在积极解决,过程中有人可以理解我的反应,有人可能认为我矫情,停在哪儿不一样,反正都是住在房车里。

(17)、“性”,原意是生,与生俱来的意思。《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就是把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叫着天性。这是“性”的本意。

(18)、“女(rǔ)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19)、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20)、以上三种路径其实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相辅相成。朱元璋就是典范,一方面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用大情怀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认干儿子,用亲情笼络能人;一方面把重要将领的家属扣留下来当人质,谁叛变就灭谁全家。荀况肯定看不上这种黑社会做派,但朱元璋毕竟大赢家。

2、人性本恶下一句

(1)、人是高等动物之仅仅是唯一能直立行走、有主观思维并能使用工具的灵长类高等动物中的佼佼者,别的千万种都是各色高等或低等动物。

(2)、和平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享受现代文明与温情,无法想象生存的残酷,软化了斗志,退化了爪牙,在文明规则温室里生存的现代人,已经无法应对温室外的严酷、真实的生存环境。

(3)、第先顺着对方说,赞同对方的一部分观点,然后提升一个层次,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高维打低维”。

(4)、在社会人那里,人性善恶是后天同时形成的两种力量,时时发生斗争来决定最后的行为,经常表现为欲望与道德的争斗。

(5)、人性的可怕就是来自于自身的防御机制——私心。小时候父母利用外界的事物吓唬哭闹的孩子时就是为了让自己省心,却意识不到强行干预孩子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6)、要想搞清楚“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首先必须有个假设:所有人都有个共同的东西叫“人性”。否则,你可以拿一个善人举例说“人性本善”,他可以拿个恶人举例说“人性本恶”,谁也说服不了谁。

(7)、如果说人之初,性本恶,可能是指人的生存都要离不开基本生存需要,要有基本的食物维持机体生命,要有基本的穿维持温度和人类羞耻感,要有基本的空间和工具维持生命安全。如果生存需要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比如粮食极度匮乏时期人就表现出对食物不择手段的争夺等。实际上是后天的社会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生存需要造成的“人性恶”,而不是人之初始的原因。

(8)、比如文明礼貌,这就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伪”。从训诂角度来看,唐朝学者杨倞(jìng)作过一部《荀子注》,说“伪”是一个会意字,单人旁加一个“为”,表;示“人为”。但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后来《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很推崇这个见解,说那些骂《荀子》的人搞不懂训诂,误以为《荀子》提倡“伪”这个概念是教人欺诈;

(9)、继而,我们还必须假设,不但所有人有共同的“人性”,而且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都有恒常不变的“人性”。否则,你也可以拿一个恶棍良心发现的例子说“人性本善”,一个好人恶意迸发的例子说“人性本恶”,谁也说服不了谁。

(10)、到了资本社会,工业革命兴起,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发展创造了海量的财富,资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入自由市场体系,封建地主所束缚的农民,就成了被解放的对象,过去的那种人身不自由被束缚,就成了不道德。新兴的力量迅速兴起,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将自由、民主等等供奉为新的道德。

(11)、人性自我,自我无关善恶。自我的意思,就是人首先要为自己负责,以自身的利益作为行事的出发点。

(12)、在荀况看来,所谓善,就是指符合礼义,符合社会规范,相反就是恶,人的天性明明就不是符合礼义和社会规范的,如果符合的话,那圣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古代的圣人看得很明白,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就是会受欲望的驱使,你争我抢。我们可以看一下霍布斯的观点——天性状态下的人类社会就是所谓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13)、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后天教育影响力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性,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一心向善的善人,被逼迫到忍无可忍也可以有恶行为;凶神恶煞的恶人触动了心底的柔软,也可以有善行为;人性是复杂的,并不是非此即彼。

(14)、现为上海正心斋国学书院院长。提倡用儒释道合参的方式教授国学之理。赵师多次受邀前往海外讲学,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为知名企业家、学者开设关于《易经》《禅修》等讲座;在众多知名高校举办国学专题讲座,并相继接受上海ICS电视台、《Nobless望》杂志、教育电视台及多家媒体专访。

(15)、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3e47063f0100u2rc.html

(16)、荀况坚守着心里的正义,李斯同学却醒悟得很早。如果孔子遇到李斯这种质疑,最有可能的反应就是不理不睬;但荀况面对的是不同的时代,功利问题无论如何都避不开,所以要想宣扬礼义的话,不能只论对与错,而要讲明得与失;这是百家争鸣时代的言论技巧,要点有两个:

(17)、不过来路不正也没关系,只要努力学习、一心向善就好。我们在初中语文课上都学过《荀子》的《劝学》篇,你大概还记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些句子。但初中生不会深究荀况为什么要劝学,以及劝学和周礼、人性有什么关系;

(18)、中国哲人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在《告子》上中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19)、小孩子的特征一方面源于他对世界认识的有限,另一方面源于他能感受到来自父母亲人的保护。

(20)、在西方,康德认为,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在东方,仁义为善,是至高的道德。孔孟以仁义为立教之本,认为仁的起源在于“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人有同理心,可以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对别人的快乐由衷欢乐,所以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义,以及人之幼。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看见小猫、小狗这样的小动物受伤,会真心觉得其可怜;看见同类受伤濒死,会感觉悲伤痛苦。这样子想来,似乎人性善是有依据的,但这依据,往深里一想,不过是自私--是因为爱自己,把自己代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才有恻隐之心。

3、人性本恶是哪家思想

(1)、而人们行为的界限或者说道德的底线,应该是不伤害他人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而不包括让他人获得他们想要的利益。即我们常说的,每个人拥有不妨碍别人自由的自由。同时,我想应该加上一句:每个人不承担损害自己自由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责任。

(2)、这论点有道理吗?有道理,它就像说“大象耳朵像扇子”一样准确。但这个结论成立吗?不成立,因为“大象不像扇子”。

(3)、天性纯善无恶,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命运和运气的根,是人生的幸福长寿、安乐的所在,可以开发我们自性的五福。

(4)、糊涂的人可能搞不清楚,但还有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这就值得鄙夷了。

(5)、而秩序的基础,本质上是一种力量的平衡,而非单靠美好的愿望和幻想能达成的。秩序是不同利益主体进行博弈之后形成力量的均衡,正所谓,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想要得到的,都要靠自己的力量来争取。在各方利益主体对利益的追逐斗争中,形成了现代文明社会。

(6)、自私、懒惰、暴力、虚荣、僭妄、执拗、空想、自满、奢侈、妒忌,轻率、虚伪、自相矛盾、贪婪好利,好标新立异……这就是高等级的生物——人类。

(7)、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自古就是争论的话题。

(8)、这里只讲真东西,喜欢我们内容的小伙伴别忘分享哦~

(9)、下面我们会从劝学谈谈性恶论,如果我说“性恶论和性善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你能够接受吗?

(10)、我们先来看一看上述这些主要观点的来龙去脉,以得出我们最后的结论。

(11)、关于告子,我们只知道他是战国时代的人,他的其它情况却是一无所知。正因为他有了与孟子在稷下学宫关于人性论的论战,我们才知道历史上有告子其人。告子认为:人“生之为性”,就是与生俱来的“食”“色”两种本能。“食”是生存的本能,“色”是生殖的本能。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善恶都是后天教化深化了人本性导致的结果。他举例说:“性好比流水,在东方挖口子他就往东方流,在西挖就往西流”以此来证明人性本不具备善恶。孟子针对这一比喻,也同样用水来证明:“水的流向的确不分东西,但也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就好比水往下流。你当然也可以引水而上,但那是水的天性吗?是外因改变了水的本性。正如人不善,是环境使然,并非人性如此”。孟子还辩论说,食色是任何动物都有的本能,“难道狗性就是牛性,而牛性就是人性”?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孟子与告子的这番对论,决定了告子的观念亳无立脚之地。但后世依然有依附告子的观点来各抒已证的。我们这里暂且不论。

(12)、而庸常世人,取之中庸。中庸之道,谓之自我。

(13)、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14)、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主要说的其实就是人“贪婪”本性,绝对不是说谁谁大公无私。大公无私的人肯定有,但极少,先公后私的有部分,但这些可都拜托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后天努力修行之功,属于社会性了。

(15)、秦国人其实很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秦国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但中原人很看不惯,更看不惯的是,如此一个最寡廉鲜耻的国家竟然成为天下最富强的国家,真让人情何以堪。荀况要想纠正李斯,首先必须承认这难堪的现实,但他接下来提醒李斯:

(16)、linwei@zensinology.com

(17)、的确,“伪”在《荀子》那里就是“人为”的意思,但杨倞和《四库全书》的编辑说对了结论,却搞错了训诂过程。“伪”应该是个形声字,右边的“为”是它的声旁。这种错误很常见,经常有人把汉字用会意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出深刻的涵义来,其实呢,很多字都不是会意字;

(18)、善是一种价值。价值是人所特有的问题,离开了人类世界,宇宙万物只是事物而已,不是价值。价值只对人类有效,亦即只有人类才可以让价值呈现。因为人有选择的自由,有了自由选择,价值才可以通过选择而呈现出来。

(19)、到了封建社会,生产力更加发展了,人口更多了,新型封建地主发现采用新的生产关系,可以刺激耕种者的积极性,从而生产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对继续不肯改变的奴隶主产生实力上的优势,封建制最终取代了奴隶制。于是蓄养奴隶变成了不道德的,因为奴隶主的力量已经弱势了。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总统代表的北方就成了正义的一方,代表正义消灭了南方;

(20)、荀况一定会很不服气地说:“严复翻译西方社会学,把‘社会学’译成‘群学’,把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翻译成《群学肄言》,这都是从我的书里学来的。我才是社会学真正的祖师爷!克鲁泡特金先生,我在天堂读过你的《互助论》,你确实很会论证人类的合群天性,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

4、人性本恶的含义

(1)、色是性交配,繁衍生息,优胜劣汰,保留优质遗传基因的纯自然法则。凡取得交配权的雄性,体质健硕,经殊死拚斗而获。要带领群体提高捕猎技能,满足群体生存所需。抢夺交配权,既是色。此谓生存第二性。

(2)、荀况继续说,圣人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的局面,这才树立君主的权威来统治人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人们,设置刑罚来制止为非作歹,使天下成为善的局面。如果没有圣人的这些良苦用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众暴寡、强凌弱的样子;

(3)、0短短一个月,听众突破50万+,好听到耳朵怀孕!

(4)、成年人之所以感受不到自身以外的保护力量,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而精神内耗,造成生命力过早的衰竭,主要是缺乏信仰。

(5)、道家的性“素朴”论,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

(6)、原句:《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出自:东汉·王充《论衡·率性》

(7)、这就是说,单纯追求利益的话,反而得不到利益,追求仁义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利益只是“不便”,最多也只是“小便”,仁义才是“大便”;这番话是讲纲领,讲结论,接下来该怎么解释才是最要紧的。

(8)、事实上,善恶是一个很表层的概念,就好像道德一样。

(9)、比如,你看到有人遇到困难而没有伸出援手的时候,你会不安心;你看到小朋友哇哇大哭有需求而你不满足他的时候,你会不忍心;再坏的坏蛋,看到老弱病残经受痛苦都会有恻隐之心。

(10)、很多人看电视上讲 “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就是你想不在五行中,不受金木水火土的约束,不受家庭的身体的约束,那你必须要把天性超常发挥,用天性做事、天性处事、天性用事,那你得的可能就是万福。

(11)、起初,人类个体为了自身欲望的满足是不择手段不讲道德的,所以吃人什么的都是自然正常的;后来,人类在部落内部形成了小集体内的道德,因为这些互助互爱的道德,保证了种群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存,所以产生了原始共产主义,部落内部的人都按需分配,谁多吃多占都成为大家共同的敌人,但对于部落之外的一切,都是敌人和竞争者,是不需要讲道德的;

(12)、哈佛大学的一个心理教授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邀请了二组神学专业的学生,给了他们一份圣经中关于帮助他人的章节阅读,并于十分钟后做演讲。有意思的是,在他们前往教室做演讲的途中,安排了一位演员,当学生经过他的时候,演员会装作晕倒,看他们是否援助。

(13)、0《Noblesse·望》独家专访赵崎老师与他的穿越

(14)、那活着的孩子的真正母亲因为爱子心切,就说:“我主啊,把那活的孩子给她吧,千万不可杀死他!”那另一个妇人却说:“这孩子既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开吧!”所罗门王回答说:“把活着的孩子给头一个妇人,千万不可杀死孩子,这个妇人确实是他的母亲。”以色列众人听见所罗门王如此断这个案件,都很敬畏他。

(15)、为什么说道德是一种秩序?因为道德是相对于他人甚至他物而言的,是在和他人他物发生互动的过程中,展现的态度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的秩序,即在和万物、他人共处的过程中,谋求共赢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障他人他物利益,而决不采取损害他人(物)利益以谋求私利的行为。所以小的道德要求利人,中的道德要求为了人的利益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物,大的道德要求不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尊重万物生存发展的权利和立场。

(16)、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荀子·性恶》)善性是后天人为的。

(17)、我的答案是:我们只能具体来看待。我们必须要明确是非,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对恶行,应当斥责讨伐,哪怕因为暂时的压力不能批评,起码也要保持心中的正义感,无论如何不要同流合污;对善行,应当支持呵护,哪怕暂时有困难,也应当坚信善良的价值,保持希望。

(18)、神有神格称其为神,人有人格才配为人。何谓人格?为人之资格。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人格无以成立。被控制、被洗脑失去自我的人,像是牛羊一样,无私奉献自我,但不能称其为人,人不会感激牛羊之奉献,而只视其为理所当然。独立之人格,不会奢谈奉献,只会出于自我之愿去为英雄之举。

(19)、夜间,这妇人睡觉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却在半夜,趁着婢女睡着的时候起来,从我身旁把儿子抱去,放在她的怀里;又把她死了的儿子放在我的怀里。第二天早上我起来,要给我的儿子吃奶的时候,发觉他死了。

(20)、禀性是纯恶无善的。有的人贪心特别重,有的人特别愚痴,还有的人特别爱怀疑,还有的人特别喜欢生气,不同的禀性的人,有不同类的毛病。

5、人性本恶的本是什么意思

(1)、荀况的这些道理很直白,也很能和现实合拍。如果我们把性善论坚持到底,也真的会发生荀况担心的事情,那就是不读书,不学习,释放天性;这种局面真的出现过。我们知道,王阳明就是一个很彻底的性善论者,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圣人,成圣成贤只应该向内心去求,不该在书本和其他外部条件上找。所以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不读书了;

(2)、成年人经历的事多了,尤其是遭受的伤害和磨难多了就很难返璞归真。但是有一种人除外——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磨难只会促使他快速回归本真。

(3)、“直”是指正直,“罔”就是不正直。孔子说,人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也正是因为正直的人,而侥幸免于祸害。如果从阴阳的角度讲,可以说正直的人偏阳,而不正直的人偏阴。赵老师一说出这句话的含义,我首先想到了自己和赵老师,自己一直从事偏物质化的职业,经常故意给自己理由相信社会的潜规则就是生活之道,时不时通过“世智辨聪”的手段获得名与利,离正直相差甚远,十分惭愧;而正因为这些年赵老师替我化解了许多身体和生活的困境,自己才能相对顺利地走到今天,比如多年前老师帮我气疗治愈了西医很难治疗的内米尔综合症,摊掉了前来单位兴师问罪的不善之缘,等等,时时处处能逢凶化吉。真心想说的是,“罔之生也幸而免”是我在老师帮助下的真实写照,感恩赵老师,感恩有机会与大家一起聆听老师精彩课程。

(4)、0古法易经占卜,领略天机的不可思议(每周一更新占卜实例)

(5)、如果只论成败的话,乱世就是拼下限的时候。谁更没下限,谁的赢面就更大。用《周易》的辨证精神来看,坏事做到极致,就会物极必反,变坏为好,这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荀况是赵国人,讲学主要在齐国;

(6)、人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孟子的说法。孔孟认为人性是善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

(7)、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时就要好好珍惜当下有限的时光。当我们意识到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时候就要学会求同存异。

(8)、今天我们知道,所谓仁者无敌、正义必胜之类的话,要么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要么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善意的谎言,不过时至今日也确实还有人信这个;所以那些单纯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总会很不适应,他们还拿学生时代那套“对与错”的逻辑来生活,社会却按着“强与弱”的逻辑在行事;

(9)、第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10)、你对真的理解也是非常地混乱。西方讲的求真是指追求真理,中国讲真,是指表里如但是中国的真一定是从属于善的。

(11)、“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也就是说,“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12)、(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3)、这一章描述了人心运作的本质,也描述了人性本恶是如何形成的。

(14)、对啊,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如果庄周和佛陀也在场的话,他们会发表怎样的评论?

(15)、人性如果是善的,恶从何来?人性如果是恶的,善从何来?

(16)、西方谚语: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17)、 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18)、那是发生在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战,楚国被齐国、魏国、韩国的联军打败,名将唐蔑被杀,这件事李斯一定知道,因为他就是楚国人,在他出生的时候,垂沙之战刚刚过去二十多年。那时候的楚国既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又有精兵强将,武器装备更是出名的精良,但还是打败了。然后又有人在国内作乱,楚国很快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19)、比如前段时间关于996的讨论,某些网红要故弄玄虚说“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原因是““工人不上班,资本没办法强制工人上班”。

(20)、上海外语频道采访正心斋国学赵崎老师(论语篇)

(1)、一般认为,遵守道德是善的,违反道德是恶的。那么道德是什么?

(2)、如果上面的假设不成立,则“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就无法讨论。如果你认同这个结论,那么问题就成了:如果没有统一的人性,如何看待一桩桩的恶行,如何看待一笔笔的善举?

(3)、在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形成多种派别。主要有:

(4)、一般得知亲戚朋友有个小感冒发烧,或者咳嗽时,我总会对他们说多喝点水,多吃水果,你让我再往下说下去,我也真的不会了,现在上了中医课也开始知道了,若是咳嗽的人,是不能吃热性水果的,比如菠萝,因为肺怕热。所以还是要多来上课,可以在老师这里,让我们学以致用。

(5)、以性恶为出发点管理社会,就会利用强力来约束人的恶念,用惩罚让人不敢为恶。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必须惩处约束,才能隐恶显善。于是设立各种制度,规定许多禁区,让人处于强力的控制之下。

(6)、人本性无所谓善恶,善恶在后天形成。善恶不是凭空生出,而要看环境是哪种土壤。

(7)、他的筋骨虽然柔弱,但小拳头却握得很牢固;虽然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生殖器却勃然挺起,这是因为他还未受世俗的污染,故精气充沛之至的原因。他整天大声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之极的缘故。

(8)、人性的无善无恶论 道家的老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9)、天性是一把手,禀性属于二把手,习性属于三把手。

(10)、今天国学课,老师讲了诸子百家,特别是五子。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而五子中,老师讲的最多的是扬子,窃以为,老师相对比较推崇扬子。扬子,名雄,字子云,西汉蜀郡人。扬雄自游好学,长于辞赋,王莽时任大夫。

(11)、《荀子》把“善”定义为“伪”,显得特别刺眼。我们如果说一个人虚伪、爱装,肯定是嫌弃他,如果说一个人坦率、耿直,肯定是赞美他。但是,只要我们抛开感情因素,耐心把荀况的论述看完,就会发现他的话很难反驳;

(12)、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善性。

(13)、0我从高处向下看究竟能看到什么?(授课实录)

(14)、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礼义是怎么来的呢?《荀子》回答说:

(15)、由欲望衍生出来更具社会色彩的便是利益。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其一是运动,然后就是利益。如果说欲望尚有好坏之分,那么利益就是一个纯粹的中性词。人类所有的缺点均来源于利益,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否认自身的缺点,相反,正是为了欲望的满足和对永恒利益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试问,谁不自私,谁无恶念?趋利避害乃自然法则。可恶的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虚伪的人类始终狂妄自美!人类永远也无法逃脱自己编织的牢笼!

(16)、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17)、如果荀况只是拿商汤王和周武王来举例子,那毕竟是太久远的事,说服不了李斯这样的功利主义者,所以荀况很务实地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

(18)、在荀况看来,如果人性本善,社会就不需要圣人,也不需要礼义,只要每个人都顺着天性发展,社会自然就很美好。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战国七雄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谁都在抢地盘,抢人口,抢财货,即便在不抢的时候,大家也都惦记着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乱象呢?当然是因为天下缺少圣王,礼义约束不住人心,恶的本性都被释放出来的缘故;

(19)、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20)、圣人都是擅长作伪的人,也就是擅长扭转天性的人,圣人和坏蛋的天性其实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圣人也和我们一样是天生的坏蛋。只不过圣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后天的努力变恶为善,还能影响别人来效法自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在这里,天性其实没区别,但后天教养不一样;

(1)、0开启安心之旅 就在24“赵师面对面”公益沙龙(点击抢票)

(2)、离开人的世界,就没有所谓善的问题。任何善和恶都必须放在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呈现出来,离开了人,则无善恶可言。

(3)、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

(4)、90年代初在央视的辩论赛“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风靡全国,最出名的莫过于反方辩手引用诗人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借此赢得了辩论比赛的胜利。

(5)、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

(6)、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摆出惊世骇俗的观点,其实不值得赞赏。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言之成理,这才是真功夫。

(7)、上周六得到赵老师的真传,让我们知道了身上有这么多有用的穴位,现在,我没事就按个大补尺泽,等按完感觉的确挺舒服的。我准备过两天找个时间去趟艾灸馆,进去告诉师傅,先帮我尺泽来个30分钟,鱼际、中府和肩髃各20分钟,列缺、孔最少许,估计说完师傅以为我是进来做菜的节凑,碰到个少林寺来的炊事员了。

(8)、实验的结果非常令人惊奇。对于第一组学生,他们对晕倒的演员视而不见,甚至有几个同学从他身上直接跨过去。而第二组学生全部对他伸出了援手。

(9)、意思是说初生的婴儿是最接近于善良的。婴儿赤条条毫无遮掩,坦荡荡心胸无私,也不知道什么是胆怯和羞耻。这样的人与天地同德,与万物无异。他不知道蛇蝎蜂虫、豺狼虎豹、鹰隼猛禽会伤害自己所以敢与之亲近。

(10)、以性善为出发点治国齐家,就会坚持鼓励、以精神感化来教导世人。王阳明晚年把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为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鼓励人们致良知,最终做到为善去恶。

(1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世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12)、但是人生在世谁能没有一点私心?所以我们需要理解与包容。

(13)、董仲舒是西汉时中国儒学的一代宗师。今文经学家的代表。他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继承《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认为“人受命于天”。但他认为,天有阴阳的属性,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有善恶两种品质。善的品质体现于天的阳,叫着“性”;恶的品质体现于天的阴,叫着“情”。他认为,“性”能体现“天”的“阳”只是可能,并非是现实中的“善”。同理,“恶”体现于“天”的“阴”也只是可能,并非是真实发生的“恶”。因此,他主张,人性分为三类:“情”欲少不教而善的,叫“圣人之性”;“情”欲多而又虽教不能为善而行恶的叫“斗筲之性”;介于两者之间,虽有情欲可以为善为恶的叫“中民之性”。这就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有趣的是,唐代文化大家韩愈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将人性作了更细的划分。他将“性”和“情”都分为上中下三品,性与情相互对应。“上品之性”发为“上品之情”,“中品之性”发为“中品之情”,“下品之性”发为“下品之情”。这种细化也许更精致,同时对以后宋明理学有关“天理人欲”的争论给出了启发。

(14)、我们知道,动物的本性很简单,那就是吃饱喝足睡好,没得吃没得喝时抢也抢得,杀也杀得,起码对于另类是如此。人之为人有两大属性,首先是动物性,其次是社会性,所谓秉性主要就是指前者。既然是动物,无论怎么进化怎么高等,其动物性自然是与生具来的。

(15)、但从晚清时期,荀子的学说开始被重视,并且逐渐形成了“荀学”。甚至有人认为“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16)、最近看了不少关于武汉人、湖北人在各地遭遇的报道,有的让人倍感无奈,有的让人潸然泪下。顺带的,许多人又在争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对此,我想多说几句。

(17)、孔子和荀子,是从不同的起点,和人之《初》性本善,和人性《本》恶,正反两面解读人性,是殊途同归,相辅相承的理论学说。

(18)、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会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

(19)、倒回去二十年,我还参加过几次辩论赛,“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是经常选择的辩题。那时候,我还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但是现在我已经知道,这完全是个伪问题。而伪问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20)、关于人性本恶,《荀子》专门有《性恶》篇集中论述,指名道姓地批判孟子的性善论。《性恶》篇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是坏蛋,善良的那些表现其实都是伪装出来的;这个观点当然很难听,很伤感情,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冷落,当然,公开场合是这样,而在私底下,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它的;所谓“外儒内法”的政治传统,正是表面上宣扬仁爱,暗地里以“人性本恶”的想法作为执政基础;

(1)、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孟子说,人性善就是指人均有侧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人只有将这四端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而即然人都有善的四端,为什么又有相当多的人最后变成“恶人”了呢?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将人性与生俱来的这四端发展起来,而是发挥了人性上动物性的部份才变成恶人的。这是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最早由孟子提出来,后经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补充发挥后,成为儒教人性论的正统观念。有趣的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明显也是受到孟子性善论的影响。

(2)、“人之初,性本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人类内心美好愿望的寄托。矛盾的观点,事分善恶,人类无法回避自己的缺点。其实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一味虚妄,非但不承认自身的缺点,反而冠冕堂皇的为之辩护,亲手把自己推进了“人本恶”的深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名言吗,我且问你?

(3)、英语中有两个词,一个是LIVE,一个是EVIL,LIVE是生命,反过来写是EVIL,是邪恶。大意可以这么理解,这种压制着生命,让生命不再有希望,不再有光明的,就是邪恶。这种邪恶,比杀害生命更可恶。

(4)、在荀况看来,楚国为什么会失败,失败以后为什么会陷入内乱和分裂,就是因为楚国没有以礼治国,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的约束,那么人心既不会齐,也不会稳,一点小动荡就很容易引发大溃败;如果李斯有机会反驳,他应该会这样说:

(5)、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6)、我真心觉得,老师这么神圣的职业。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没有爱人之心,一边上着课,一边开着补习班,还偶尔收点红包的,自觉辞职吧。到外面开个补习班,做一个纯粹的商人,也挺好。

(7)、不如举点实例更直观。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确实有其深刻的道理。多少d的干部,培养教育努力工作几十年,成绩贡献不可谓没有,一旦环境一变放松主观努力,不用几年,其私欲就迅速膨胀,贪得无厌,只到杀头坐牢。为什么从好到坏变化会那么快呢?说到底就是人的贪心是固有本性,是天然种子,主观上一不留意,就立马生长泛滥直到成灾。

(8)、戴震等人认为,理与气是一体的。“天地之性”和“义理之性”是相同的。作为人的物质基础的血、气、心和知就是性。除此无它。而血、气、以及心知就是欲、情、智。因此欲情智就是人的本性。性中有智,智辨义理从而向善。智无义理人则从恶。因此,戴震认为,人必须靠性中之智来约束性中情欲,如此就能成为善。反之人则从恶。

(9)、善恶是相对他人来说的,一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无关的话,谈不上善恶。只有在某人的行为影响到他人的时候,其行为才具备了善恶属性。比如鲁滨逊在荒岛上一个人生存,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无善无恶的,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善恶的属性。而现在环保为什么关系到善恶呢?因为自然环境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你污染了环境,别的人也跟着遭殃。

(10)、这就是为什么,社会需要无数条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原因,因为人的秉性是“恶”,须要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约束每一个人,让我们不能或不敢随便犯恶。(也可以理解当时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异曲同工)

上一篇: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一辩117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