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茬不如一茬的歇后语92条

admin 2023-10-31 03:51:33 1,827次浏览

歇后语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

1、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完整

(1)、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啦吱啦叫奶奶。叫他奶奶抱下来。

(2)、落井下石不可有,锦上添花时时行/新楚风众友

(3)、四两飘,四两硝,四两张着嘴,四两锅着腰。(打四样物品)

(4)、记得儿时,在长长的高粱秆上穿根竹帘棍,弯成圆扇面,上面罩些蜘蛛网,在田野里捕捉蝴蝶、蜻蜓等十分有趣。用高粱秆制作的儿童玩具有枪、炮、二胡、三弦等。还有借助风力推动的风车、风火轮、风牛等。用高粱穗秆皮做的牛、马、车、人等也是造型别致,惟妙惟肖。

(5)、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6)、定襄全县稳定耕地面积39万亩。1949年定襄全县的高粱种植面积为12.6万亩,这说明当时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高粱与其它作物相比产量相对要高,要达到粗粮裹腹,全县大面积种植高粱也就成为必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居乐业的农民有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的愿望。为了改变口粮品种单产甚吃甚的传统,高粱种植面积减为6万亩。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十年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泛滥,片面追求高产,高粱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1970年定襄全县高粱种植面积达到13.6万亩。改革开放后,全国实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定襄的高粱以其优良的质量迅速走向市场。1982年全县种植16.2万亩,1984年发展到18.2万亩,成为当时全省首屈一指的高粱种植大县。这是经济繁荣、政策开放的标志。在这以后的十几年中,定襄农民除自己种些高粱调剂生活外,就是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自己的高粱种植面积,使其始终沿着按经济和市场规律办事的正道健康发展。

(7)、故乡风物|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的豆面饿折腰

(8)、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9)、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10)、西瓜掉到油篓里——滑蛋地方婆子嫁保长——高升一级

(11)、“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这里的“被”是指雪,冬季降过几场大雪,既冻死了麦苗上附着的虫卵,又保护了根系免受寒风的侵袭,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12)、“对是对上了!莫慌,我没说过只对一次啊。“

(13)、运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14)、“三年能学成个好买卖人,一辈子学不会个庄户人”,父亲告诉我庄稼地里学问大了。除了锄地浇水其它农活也各有各的讲究,比如麦收的时候要看小麦的成色,收割的时机要把握好,“麦拔花红蛋,不拔是懒汉”,麦子要在黄中泛绿时就得下手拔了,如果全部黄了就会掉穗或籽粒脱落。再比如“重茬谷子抱着哭”,意思是谷子不宜重茬,每年要合理轮作。最好是“瓜茬种谷、谷茬点瓜”,这样作物才能病虫害少,长势也喜人。再比如胡麻种在立夏,收在处暑,所以说“立夏撒胡麻,九股八圪叉”。再比如“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种地一定要施肥才能有好收成。

(15)、稻草绑秧父抱子!稻草绑秧父抱子!俩娃儿急得脸红,嘴里念叨着这句,把篮子捏得更紧了,只往身上靠,想起了那句,什么篮子装什么笋子,低头看见竹篮里的几把竹笋子,灵光一现。

(16)、一个房子四方方,里面盛着疙瘩汤,谁要猜着谁尝尝。(打一日用场所)

(17)、有一次唱到《三进士》里赌博汉常天保给老婆下跪,泥瓦张突发奇想说要是有台灯盏就好了,让你们见识见识顶灯的绝活。就在众人都深表遗憾之时,钢蛋灵感大发,他用酒碟子连同两个斟得满满的酒杯代替灯盏放在泥瓦张头顶,那钢蛋整日与泥瓦张厮混调笑,熏陶渐染,进步不小。但见泥瓦张渐入佳境,跪地、行走,一边声嘶力竭地唱:“为人做下亏心事,半夜敲门心惊慌……”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不料就在仰卧、起身时,可能也是醉得不轻的缘故,身子不慎一晃,酒碟子瞬间掉落。就在酒盅将落未落的关键时刻,泥瓦张腾地跃起,将它们稳稳抓在手里并一饮而尽,接着又即兴发挥,唱道:“酒是粮食的精,三斤换一斤;酒是粮食的油,喝酒不发愁!”

(18)、打罗罗,蒸馍馍,蒸几啊,蒸八个,那一个呢?猫吃了,猫呢?上树了,树

(19)、花生胡子手或脚鞋子和脚眼睛饺子大蒜耳坠鼻涕星星剪刀布秸(过去纺线时用棉花弹成的棍状的东西)蝈蝈刺猬蛇、刺猬、啄木鸟、猫猪织布机羊打纸鏊子镜子算盘辘轳厕所茶壶锅台风箱纺线毛笔、钢笔、铅笔、粉笔苹果、葡萄、石榴、桃子锁高磨座府馬六田胖姿明苍耳影子水桶吃饺子油、盐、花椒、虾门插官马镫子画葡萄豆角乌鸦伞或者蘑菇、鸡、香炉、老鼠筷子门槛儿鞋子花椒锁九告米甘蔗淡照玉米表钢笔筷子鲜豆芽。(见“阳春白雪”新浪博客) 

(20)、人生世态的俗语和谚语,老爷子也和我聊了不少。比如“有钱的娃娃会说话,没钱的老汉力气大”,是说有钱的小孩子腰杆子硬,说话神气十足,别人也一个劲点头称是。没钱的老汉说话谁听呢,只好用一把好力气埋头干活;“一分钱逼倒英雄汉”,真是说出了人没钱的无奈,我想起了秦琼卖马;“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是说人穷了就懒得打扮了,我想起了“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住店”,是说住店更自在一些,在土默川农村,人们的主食是面,没吃了面就等于这顿饭没有吃。

2、一茬不如一茬的歇后语

(1)、解释:上了岁数的老人,每过一次生日代表年龄上又增长一岁,身体机能也就又下降一分,所以健康状态一年不如一年好。

(2)、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3)、不是过街老鼠,不会人人喊打,况且,现在猫和老鼠,虽不是好朋友,却互不干涉。谁又能说什么呢?

(4)、一定的物质生活必定要在精神生活中得到表现。在定襄,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无不渗透着和高粱相关的内容。

(5)、在过去中国农村,有文化的不种地,种地的没文化是普遍现象。几乎没有几个读书人从科学的角度钻研高粱种植技术并为其著书立说。即使有些,也因为中国农村为大量不识字的农民,无法推而广之。这就决定了农民的种地经验只能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日积月累,由爷爷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一代一代传下去,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丰富。定襄至今流传的大量有关高粱种植技术的民谚俚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立夏茭子小满谷”讲的就是高粱和谷子的最佳播种时间。

(6)、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干嘛,点灯吹蜡,通脚说话。

(7)、“春分东南风,当时就搬兵。”春分一到,气温逐渐升高,风向渐变,由常刮西北风转而常吹东南风,伴随着雨水也日益充沛,并且开始有雷声出现,老百姓称雷声为“雷公搬兵”。

(8)、在定襄县流传着一个谜语:“两个小鬼进了城,八个小鬼撵着寻”。谜底便是“捏高粱面窝窝头”。把窝壳比喻为城,两个拇指在“城”里转,八个指头在“城”外寻,真是活灵活现,精彩至极。

(9)、吴桥的民间谚语是人们在吴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创造并流传下来的集智慧、哲理于一体的语句,具有形式短小、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语言精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等特点。其中有反映农时农耕的,有反映物候气象的,有关于修身养性的,有讲做人为孝道的等等,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0)、小白鸡,溜苇跟儿,南屋娶了个花婶婶,手又巧,脚又巧,两把剪子把布

(11)、敞棚里睡觉——没门儿不在孬之上不在孬之下——正在孬上

(12)、吕后晚年,威权日炽,她外有吕禄、吕产等侄儿掌兵权,内有吕媭、审食其、张释等妹妹、情人、亲信掌内庭,陈平、周勃等名为丞相、太尉,却只有仰其鼻息的分,战战兢兢求自保。

(13)、杂技谚语是谚语的一种,是杂技艺人同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在口头上

(14)、小脚大耳朵,走道哼哼的,放屁噔噔的。(打一动物)

(15)、“糜锄两耳谷锄针,茭子上来就圪崩即锄的意思”。告诉人们糜子在长到两个叶子时锄最好,谷子在长到一针高时锄最好,茭子则苗子一上来就能锄。

(16)、噢噢,睡大觉,小猫来了咬耳朵;噢噢,睡啊,到明儿给你揍个大花被啊;

(17)、老和尚打儿子——没有的事吃了荆条拉笊篱——肚子里编的

(18)、二十四节气里父亲最惦记的是耕种。比如今年是一个闰月年,每当遇上闰月年,父亲就念叨“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田”,意思是闰月年春浅,天气转暖早,一过年差不多就得春耕备耕了。“清明种麦堆满仓,再迟种麦一把糠”,是说清明节前后播种小麦是最好的季节,如果再有一场春雨滋润,那就更好了,因此父亲经常念叨“春雨贵如油”。“小满前后,种瓜点豆”,父亲告诉我这是指到了小满这个节气,天热得快,还没种就得赶紧抢种一些瓜、豆等适合生长的庄稼。再比如“芒种糜子急种谷”,如果芒种时节大秋作物种不下去就吃不上了。如果过了芒种再种,就不行了,所以“过了芒种给牛种”,结不出籽实的庄稼只能是喂牛的一把饲草了。

(19)、“立秋三场雨,麻布褂子起三起”。立秋过后,凉意日重,几场秋雨落下,夹衣就离不了身了。

(20)、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3、一茬更比一茬强是什么意思

(1)、“茭子忽闪闪,两手扳肩肩”,告诉人们当高粱抽穗灌浆随风摇曳的时候,天气就凉了,人们不由地将外露的双手缩回袖筒里取暖。

(2)、张连虎如坠云里雾里,他用尽平生所学,竭力遣词造句终于说明自己的来意,希望政府为自己做主,提供线索寻找小芳,不料和蔼可亲的万书记顷刻间作雷霆状:管不好婆娘的男人是龌龊男人,婆娘跑了找镇长书记要,成何体统?赶紧走赶紧走!

(3)、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4)、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5)、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6)、三哥是初中毕业,算是比较有文化的,农闲时,也爱看些书。看到秧田里一把一把的秧芽子,想起那句来:

(7)、家南来个犇大犇,不卖别的光卖针。(打一动物)

(8)、斗争和各种社会活动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如:

(9)、小老鼠,上谷穗,掉下来,没了气,大老鼠哭,小老鼠叫,十个蛤蟆来吊

(10)、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11)、这是一种对年景的预测,这样的预测父亲念叨得太多了。比如“二月重河冻,米面憋破瓮”,意思是农历二月气候转暖,突然降温使河水再结一次冰,会降温杀死病菌并保墒,有利于春耕作物生长,产下的米面等粮食会多得没有放的地方。“清明不见风,麻豆好收成”,清明时节天气清和晴朗,便于作物生长;“三月里下大雪,八月里打早霜”,说实在我还真说不清二者的联系,好比“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这种联系不知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受苦人盼望着好收成,对丰收的预测谚语往往是父亲最爱念叨的,比如“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夏秋分别指夏季作物和秋季大田作物。

(12)、几百年来,定襄人民祖祖辈辈下地劳动种高粱,一日三餐吃高粱,日常生活中用高粱,高粱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其生息繁衍的过程中,经过多少代、多少人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努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高粱文化。下面作者将分高粱的生产文化、高粱的饮食文化、高粱秸杆的应用文化、高粱的精神文化四章予以概述。

(13)、当然,每种高粱面食品的制作工艺都是十分讲究的。有的开水和面,有的温水和面,有的冷水和面。同时,根据需要在稀稠方面也有说法。有的要掺榆皮面,有的要掺玉米面,有的还是将白面和高粱面分别和成面团后合在一起加工,当地人称二合面或金裹银。仅就搓鱼鱼来讲,当地妇女一般都能两只手同时在面案上搓,一只手可搓三至五根;有的高手两只手同时动,每只手可搓七根,共搓十四根,而且搓成的鱼鱼自成一体,粗细均匀。刚和好的一大团面倾刻之间在她们手中变成看上去美,吃起来香的茭子面鱼鱼儿了。其实,这也是生活逼出来的:一个家庭主妇除了完成一个几口甚至十几口人之家的家务和针线活外,还要一日三餐做全家人的饭。如果速度慢了,不能按时开饭就要影响地里劳动,遭家人埋怨。加之,受苦人体力劳动强度大,副食差,所以,饭量也特别大。这种种条件决定了定襄的家庭主妇们加工起高粱面来既要做得速度快,又要做得味道香,勉为其难,逼上“粮”山,搓鱼鱼就是既快又好的应急之法。

(14)、深耕浅种薄地里上粪,若要不信,粪底就是干证。

(15)、在高粱定苗锄草时,当地农民总结出“两耳扇风大过江”、“开窝跌蛋”等特定动作要求,都是很具有科学性的。

(16)、幸好,还有刘章——刘邦孙子中机警而强悍的代表。

(17)、俩娃儿急得直跺脚,眼泪花儿就快出来了。忽然想起今天吃早饭时,她小姨儿谈的一个坎子,当时,她笑了好长时间,还反复念了几遍。她妈说,小姨嫌她家早饭不好吃,她妈还毫不客气地回她敬一个,“你简直是,裁缝掉了剪子-------光讲吃(尺)。”

(18)、吕后之所以一再宽容刘章,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刘章作为宫廷宿卫,平时尽忠职守,让吕后比较放心,有偏袒之意;二是刘章对她安排的婚姻满意,夫妻恩爱,更像吕后的自己人,有眷顾之私。

(19)、“小媳妇儿挨打,又是一顿。”俩娃儿破涕为笑,说出了她小姨儿谈的那个坎子。

(20)、割韭菜刚开始,人们觉得新鲜,过过这阵子,人们对这样平平淡淡的事情慢慢就淡化了。

4、什么一茬不如一茬

(1)、白饶:白送,白费。馅饼里有肉有油,再在外面刷油是白费。意谓白费。

(2)、“茭子穗结籽顶顶上红,好人我落下个赖名声……”。

(3)、这唱的哪是耕田,明明是说我吕氏子弟非帝王种啊,好大的胆子!

(4)、“伏前的茭子,赛过刀子”。告诫人们高粱幼苗在鲜嫩时牲畜是不能食用的。要食用也得等晒干以后,否则会将牲畜毒死。按照科学的说法,高粱在幼苗时新鲜叶茎含有羟氰苷,一进入胃内即形成剧毒氢氰酸,所以,新鲜时不能食用,等晒干后才可配作饲草。 当地的农民虽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但从实践已认识到其“赛过刀子”的毒性。

(5)、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6)、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7)、“猪粪茭子羊粪谷,鸡粪南瓜面活突”意即含淀粉量大,吃起来口感好。告诉人们茭子、谷子、南瓜施哪种农家肥最好。

(8)、高粱,以及围绕高粱产生的高粱文化在定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再没有任何一种作物及其产生的文化可与其相比。在定襄,高粱作为一种文化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有意无意地都要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其实大多数定襄人那黑红的肤色和热情好客、光明磊落、吃苦耐劳、顽强不屈、聪明智慧的共性,不正是丰富而深邃的高粱文化的体现吗。

(9)、张连虎开始在简单枯燥的流水线上度日如年,一边细数着数不胜数的螺栓,一边细数着小芳掰葵花拾棉的日子,直至第一场大雪将张家屲覆盖得严严实实的那天,张连虎再也无法细数下去。那天江南的秋雨缠绵悱恻,风情万种,可张连虎的天塌了,乌云翻滚,血雨腥风!

(10)、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西晋文学家。指孤单一个人,无依无靠,十分孤单,只有和自己的影子互相打招呼。

(11)、故乡的土炕,满满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暖记忆

(12)、就是在高粱成熟后,如何割,如何放,如何捆,如何切穗等都很有讲究,农民们在长期的高粱种植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规范的动作。

(13)、庙这边,庙那边,两个小孩打秋千。(打一饰物)

(14)、七月里核桃——满了人熟透的桑葚子——红得发紫

(15)、三哥想起了昨天晌午的”文糊法“,嘴丫子开始流憨水了。

(16)、每当一个节气到来,父亲总会念叨一些关于节气的谚语。如当地的数九歌,“一九二九闭门插手,三九四九隔门喊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父亲说的是山西版的数九歌。父亲说一句谚语“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没弄明白,后来他给我解释: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夏至在五月,白天最短的冬至在十月,春分和秋分白天晚上一样长短,春分在二月,秋分在八月。

(17)、旅店的虱子——吃客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的光

(18)、宁(津)吴(桥)二县,鸡毛变蛋,出门不捎盘缠。

(19)、阿斗的江山——白送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阿二吹笙——滥竽充数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阿哥吃面——瞎抓阿婆留胡子——反常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挨刀的鸭子——乱窜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挨了打的鸭子——乱窜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挨了刀的皮球——瘪了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矮子打狼——光喊不上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矮子放屁——低声下气矮子观光——随声附和矮子过河——安(淹)心矮子看戏——听声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20)、割韭菜只是让它更有生机,然后更嫩,大不过就是吃些“嫩菜”而已。

5、歇后语一茬不如一茬上一句怎么说

(1)、大罗筛,小罗筛,下来麦子请你伯(读百音),你伯不来,请个大花狗来,

(2)、拼音:王wánɡ小xiǎo二èr过ɡuò年nián——一yì年nián不bù如rú一yì年nián。

(3)、忙完大舅那边的事,三哥来了,拿了些鸡蛋、几块豆腐。三姐太阳窝儿里的止疼膏还没撕下来。

(4)、吃了信石跳井——心里有底怀揣二十五只兔子——百爪挠心

(5)、“麦偶!麦偶!麦偶!”那叫声,麦子似乎晒“熰”了,叫得人心只揪!

(6)、上山一溜儿沟;下山滚齐溜儿;小二家敲梆子;洗脸不梳头。(打四种动物)

(7)、我上高中时,一个姓李的老师夫妇都是福建人,按当时城市口粮供应标准,只有百分之十五的白面,其余都是粗粮,而粗粮中,又以高粱面居多。夫妇俩面对领回来的高粱面不懂吃法,就用冷水将面和起,搓成象木棍一样一寸多长的长圆体盘在笼里蒸,哪知因厚度太大几小时也难蒸熟,即使蒸熟了,也粘牙糊口很难吃。好在他俩是大学生,比一般人要办法多些,他们便把和起的高粱面切成圆柱体,像蜂窝煤一样在上面用筷子捅一些透气孔,这样一来,蒸熟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但吃起来还是依然难吃得很。

(8)、迅速老去的张连虎忽一日出现在镇政府万书记的办公室,张连虎找万书记的理由是当年还是副镇长的万书记曾经给小芳戴过花,颁过奖。张连虎进去时万书记正在给另一位副镇长布置工作,听完了张连虎的絮叨之后万书记猛拍大腿说,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张家屲的小芳么,“拾花状元”,大名人啊!其实你这种情况不是个案,老张啊,调动你的人脉资源去找找吧。张连虎听得似懂非懂,嘴里只好嗫嚅一番,万书记又转身对副镇长语重心长地说:就像发展经济难免破坏环境一个道理,所谓发展永远是一把双刃剑,这个教训很深刻啊!

(9)、三姐说,“哎,你大舅真是命苦啊!遭业一辈子,走时也不是个好日期,也不能多搁几天。“

(10)、“老水牛下坎子,又是一参(餐)“不等俩娃儿答应,三哥先说出一句歇后语,蛮搞起来了。

(11)、只要能吃饱,当地老百姓对这些茶饭倒也满足。解放前就流行有“茭子窝窝烂酸菜,也不好活也不赖”的说法,解放后农民翻身了,吃饱了,但茶饭依然还是那些茶饭,农民就说“茭子窝窝豆散散,翻身不忘共产d,”以此来表达对共产d的感激之情。在夸奖到茭子面河捞懒豆腐儿时,当地人有句顺口流:“茭子面河捞懒豆腐儿,吃起来憋撑的意思死小后生儿”。

(12)、“茭子稀了秀大穗,麦子稀了不秀穗”。“回车茭子卧牛谷”是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茭子和谷子留苗要稀,麦子则需适当稠些,这就是所说的要合理密植。

上一篇:元旦祝福语五年级【文案79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