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经典名句50条140条

admin 2023-10-26 18:03:28 1,827次浏览

老子经典名句

1、老子经典名句大全及解释

(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名言

(2)、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5)、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

(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9)、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3)、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4)、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16)、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17)、(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18)、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

(1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20)、“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2、老子经典名句50条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9)、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2)、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

(1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4)、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7)、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老子经典名句及翻译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6)、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9)、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由泥土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2)、“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15)、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17)、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0)、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4、老子经典名句

(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

(4)、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5)、了解别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才是高明的;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克服自身弱点才是真正的强者。

(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9)、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1)、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

(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5)、等于老子与孔子,他们把道与德的观念,是分开来讲,可是后来一提到老子,便把道德二字合而为作为一个名词来解释它了。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词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的观念,也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是不作的意思;“无为”并非是不为,后人一提到“无为”,便把它纳入不为的观念,那真冤枉了老子。

(16)、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

(1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8)、(译文)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1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5、老子经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译

(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言,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译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6)、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7)、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老子第三十》

(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1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没有厚哪来的薄发?

(1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5)、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9)、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20)、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

(2)、他说“无为”是天道道体的境界。“无不为”是道体,虽然“无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便有“有无相生”、“动则愈出”等对于道体功用的说法了。他提出天道的“无为”而“无不为”,也是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

(4)、“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5)、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

(14)、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第二十七》

(1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6)、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8)、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1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老子语录

(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4)、做学问学知识,是越学越多,反而障碍和束缚也越来越多,佛家叫“所知障”,学到的是知识,障碍的却是你的智慧;修行大道则相反,是越修欲望和毛病就越少。修道最后,什么欲望和毛病都没有,智慧也就自然生起,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

(15)、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顾不免也

(1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上一篇:曹雪芹名言名句摘抄137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