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开创者是谁131条

admin 2024-01-18 17:15:40 1,827次浏览

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1、法家思想的起源

(1)、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2)、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执政23年,期间,使得郑国小有中兴之势。子产是第一个将刑法公布于众的人,曾铸刑书于鼎,史称“铸刑书”。子产也被认为是法家的先驱者。

(3)、嬴政至此似乎苦尽甘来。三年后,父亲子楚去世,谥庄襄王,嬴政即秦王位。但由于年幼,大权被母亲赵姬和吕不韦掌握。赵姬又与嫪毐私通,嫪毐以秦王假父自居,直至嬴政长大成人,才将嫪毐处死,将吕不韦流放,软禁赵姬。

(4)、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6)、同时为了方便贸易,齐国还制造金币,用以调控米粟和工商物品的价格。

(7)、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观念。

(8)、法家以“法眼”看天下,否定礼治等自然人伦的文化形式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试图构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型国家,以保障君主权力的行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商鞅在秦国推行法治进程中,连太子犯了法也要治罪,这在王权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事件。商鞅最终也因自己一切“了断于法”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9)、霸气外露的秦王为了能见到“偶像”,虎躯一震,秦国军队顿时云集秦韩边界,下达了最后通牒:“交出韩非,或者战争!”

(10)、    清华大学哲学系曹峰教授认为在《韩非子》中,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名”的论述极为丰富,其一是建立在“名实一致”观念基础上的“循名责实”论,其二是建立在黄老道家思想基础上的“君臣不同道”,“君操其名,臣效其形”之理论。虽然以“道”(虚无)为体,以“名”“法”(因循)为用的理论在战国中晩期大为流行,但作为一种为配合君主专制的实践理论,在《韩非子》中才发挥到极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芸认为《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所反映的诠释方法采取了现实性、形象性转化的形式,在诠释目的上,侧重于其应用功能,将经典与社会政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但在效果上,则有过度诠释之嫌。

(11)、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12)、政治观∶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13)、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主张与民同耕、同食,这种平均主义的农民意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14)、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15)、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脱老师从儒家思想分别讲述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及体系。

(16)、为了在诸侯面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齐国最终决定将已经到手的鲁国领土退还回去。

(17)、可是对于鲁国这个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支点,齐桓公又做何处置呢?

(18)、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19)、韩非子口吃(结巴),虽然不善言谈,但是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20)、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孔子,他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

2、法家思想的开创者是谁

(1)、在诸子百家中为帝王服务思想流派数不胜数,但是法家还是在这么多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大家。在已有的历史资料中,韩非子是法家的创始人,他融合了法家之中的“法”、“术”和“势”,将法家这么多年的核心思想集于一身并且发扬光大。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也是和庄周一样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只是可惜一直没有得到秦王的信任和重用,最后喝下了他的老同学李斯给的毒药。

(2)、而道家思想正好相反,在《庄子》一书中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说,如果明知道不可谓,就不要故意为之了,关于这个庄子在《庄子·人世间》中还写了一个著名的例子“螳臂当车”。螳螂奋力举起手臂来抵挡车轮,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无法胜任,还以为自己的本领多高强。因此庄子说“安之若命”,也就是安心地接受它,作为自己的命运,不要做无谓的挣扎。

(3)、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4)、据《汉书●文艺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有据可查的有189家,4324篇著作;而据后来的《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当然,真正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学派一般公认的只有十家,即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其中,对于当时政治格局影响最大要数法家、道家、墨家、儒家和纵横家。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道法自然”,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儒家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人物,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忠恕、中庸、德治、仁政等;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是当时内部纪律最严密的学术团体,历代首领称“巨子”,成员在各国做官都必须推行墨家思想,所得俸禄也必须缴纳给团体,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尚同”、“非攻”、“尚贤”等,并认为应该顺从“天志”。上述三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思想家,本人很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即便是墨家也只是通过结社来间接实施政治影响。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诸子百家”中最积极“入世”的流派--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产生于战国时期,大多数是鬼谷子的学生,以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而著称,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谋划多从最现实的政治需求出发,其中合纵派代表人物有公孙衍、苏秦,连横派代表人物有张仪,他们都是显赫一时,佩一国甚至多国相印。纵横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却没有像道、儒、墨三家那样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5)、无独有偶,公元前663年,为了援救燕国,抵抗山戎的侵略,齐桓公亲率大军援燕。

(6)、面对这样的困境,秦孝公即位之后,下定决心开始进行变法。就在这个时候,卫国人公孙鞅来到秦国,向秦孝公提出了变法的详细策略,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且被秦孝公委以重任,全权负责秦国变法事宜。因为后来公孙鞅被秦孝公封在了商地,所以也被后人称之为商鞅。

(7)、这些“士”阶层有文化知识,有政治谋略,有军事才能,他们的活动不受国界的限制,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统治者的礼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士人的活跃,奠定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基础。

(8)、战国时期,不少国家先后重用法家人物进行变法改革,以建立和巩固新的制度和统治秩序。魏文侯重用李悝实行变法,李悝在法治方面的一个巨大贡献是编著了一部《法经》。据《晋书·刑法志》记载,后来商鞅到秦国去,就是带着这部《法经》去的,秦国的法律就是依照这部《法经》制定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力度最强,引起新旧势力冲突最为剧烈的,发生在楚国和秦国。这两次变法的主角,分别是吴起和商鞅。他们两人的结局因而也最为悲惨。吴起拿贵族世袭制开刀,招来杀身之祸。商鞅其实也死于权贵的报复。然而,所不同的是,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间较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继任者在其死后依旧执行着他制定的法律,所以后来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时间较短,且楚国的贵族保守势力又极其强大,所以吴起死后,楚国的形势便出现了大倒退。屈原试图助楚怀王变法,结果却遭放逐而自沉身死。

(9)、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10)、秦始皇出生时,祖父嬴柱还是太子,父亲子楚(时名异人)不受嬴柱喜爱,遂被派到赵国作为人质,秦始皇即是父亲作为人质时出生的。

(11)、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武帝一朝不断对匈奴作战,且胜仗颇多,一举扭转了文景两朝对匈奴的颓势,国家扬眉吐气,百姓也不用再受边境袭扰之苦。但是汉宣帝同样让匈奴自己内斗,致力于以匈制匈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且从结果来看,明显优于武帝的单纯武力进攻。

(12)、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13)、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14)、刘彻登基之后,由于受到景帝年间的那场七国之乱的影响,自己对那些诸侯王十分不满,于是巧妙颁布一道推恩令,大大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与土地,使得这些财富全部进了国库。之后又实施了盐铁酒专卖,令国库十分充足,这之后,刘彻开始拔剑四顾了。

(15)、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韩非子·诡使》)

(16)、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国力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了战国七雄之首,逼得其他六国不得不组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在和东方六国交战的过程当中,张仪和公孙衍,显然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秦惠文王在位27年,最后因病去世,此后其子秦武王即位。

(17)、这些帝王之学可谓是拨开了嬴政心中的迷雾,嬴政这些年所做的,不就是《韩非子》中所说的那样吗?而且韩非的学说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先进。如此学说,自然被嬴政奉为治国的法宝。韩非本人自然也受到“始皇帝”的疯狂崇拜了。

(18)、李斯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在吕不韦被逐之后,通过谏言得到了嬴政的赏识。李斯帮嬴政制定了统一天下的详细计划。包括灭六国的顺序,以及以重金收买各国重臣,离间各国君臣的策略。李斯的这个计划,得到了嬴政的认可,后来嬴政也是给了李斯很多钱财,让李斯去收买各国的重臣,效果显著。后来嬴政因为种种原因,想要驱逐出身其他国家的客卿,李斯向嬴政上书《谏逐客书》,阻止了嬴政的决定,帮秦国留下了不少人才,也算是大功一件。

(19)、战国时代的有为之君齐宣王就曾经向儒家先哲孟子就教:“齐桓、晋文之事,可得而闻乎?”

(20)、由以上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到,法家与此前的儒家、道家有很大的不同,儒家主要提供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道家主要提供思维方式、方法论的作用,而法家则是在儒道两家基础上主要提供关于权力运行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法家思想的本质是逻辑严密的工具理性。

3、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1)、道家——老子提出了“宇宙本源论”、“宇宙法则论”和“辩证法”。其中辩证法中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3)、因为秦国主动扩张,而且扩张速度很快,其他几个国家,也开始渐渐认识到了秦国的威胁。于是,在著名纵横家苏秦的串联下,东方六国开始联合起来,共同针对秦国。如此一来,秦国同时被其他六国针对,自然再难扩张。接下来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里,秦国都没能再踏出函谷关半步。

(4)、管仲的政治理想应该是让齐国协助日渐式微的周天子号令天下,维持西周旧有的封建格局,就像长子协助年迈的父亲理家一样(所谓“伯”,原意就是长子)

(5)、道家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其的目的不是让人取得成就,成为君子,而是避免人生痛苦顺势而为获得人生的满足和幸福。道家一开始是一些隐者,在孔子的《论语》中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一些称为“隐者”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其中一位隐者还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而这个隐者正就是道家学派的人。

(6)、   日本爱知教育大学小崎智则认为韩非提到的“人为之势”是为了让“中”的君主可以好好治理国家而提出来的,“自然之势”是由历史必然性而产生的强制力,而“人为之势”是由权力构造而产生的强制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若晖教授认为韩非子“三世论”以时代嬗变来排列德智力三者,德—亲是降低宗室与旧世袭贵族在国家中的地位,从而确立君主的独尊;智—贤则是吸纳智者辩士进入文官体系,以职守分明考课上计这样一套严格的制度来约束之,使之成为国家机器驯服的工具,力—尊乃是以军功爵制激励普通民众奔赴战场。因此商—韩的“三世论”实质上是基于对《公羊传》尊亲贤的改造,以历时的时代嬗变论证共时的秦制国家之建构。香港城市大学EirikLangHarris认为历史在韩非思想中扮演了别样的角色,虽然韩非对历史的运用有着担忧,但他仍用历史事实阐述自己的思想,因为韩非相信自己对历史的把握。

(7)、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另一人为庄。着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8)、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汉法家人物、理财家。出生于洛阳,父亲为当地商人。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人物,专长为财政。桑弘羊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公元前80年桑弘羊因与权臣霍光政见不和被杀。

(9)、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时,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是指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驾驭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历代里权均处心积虑地运用法、势、术其目的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10)、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

(11)、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

(12)、但对于齐国来说,它的富强却不是依靠土地和农业。

(13)、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

(14)、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15)、手里有钱,齐国就更有余力发展文化事业,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

(16)、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17)、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18)、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19)、此后,个人著书立说蔚然成风,道、法、名、兵、阴阳、农、杂等学派相继出现,形成了空前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人们手中已经有很多书籍,学术文化开始步入民间,整个社会的文化、科学水平得到普及和提高。

(20)、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4、法家思想的鼻祖

(1)、(田肯)说高祖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

(2)、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3)、秦始皇幼年在赵国度过,没少受赵人排挤。又因为父亲异人、母亲赵姬与吕不韦三人的关系,秦始皇的身世一直被怀疑。

(4)、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男,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初期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5)、前257年,秦将王齮围攻赵都邯郸,赵人欲杀异人。经吕不韦贿赂守城官员才逃回秦国。此前,吕不韦以重金收买太子嬴柱宠爱的华阳夫人,让异人认其为母,改名子楚。在华阳夫人的枕头风之下,嬴柱终于立子楚为继承人。

(6)、子楚归秦后,赵人又想杀赵姬嬴政,赵姬娘家是当地富豪,故能藏匿二人以保其性命。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赢柱即位,称为安国君,立子楚为太子,嬴政和赵姬母子被接回秦国。

(7)、与此同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旧有的社会制度也开始逐渐崩溃。在此之前,中原诸国主要施行传统奴隶制制度,土地制度采取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奴隶和平民没有任何权力可言。不过,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导致井田制开始彻底崩溃,原有的社会制度也开始渐渐崩溃。对此,东方六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并通过变法改善了社会制度,大幅增强了国力。而秦国这边,因为之前数十年王位动荡,之前几任秦王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变法,所以渐渐落后于东方六国。

(8)、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着高瞻远瞩的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学思想的先贤伟人。

(9)、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10)、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11)、这也难怪,齐国的霸权在齐桓公死后迅速瓦解。

(12)、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13)、都说“先下手为强”,可为什么率先开创了春秋霸业的齐国却将霸主的宝座拱手让与他人?齐国霸业不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4)、就是在这个时候,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张仪成了秦国新任相国。

(15)、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16)、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家庭得以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可以使平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

(17)、可是这一仗劳师远征,齐国不但没有收获尺寸之地,反而将原本属于齐国的五十里领土割让给了燕国。

(18)、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们看到法家揭示出来的种种深幽、曲折、阴暗时,第一反应就是:法家太阴暗了,他们居然把人想得那么坏!

(19)、然而秦昭襄王的这次退兵,却错失了一个最好的机会。赵国方面,虽然口头上答应割让城池,但在秦国退兵之后,非但没有退兵,反倒积极联络其他五国,再次组成了同盟。几个月之后,等到秦昭襄王反应过来,意识到情况不对,已经晚了。

(20)、秦朝选拔官员一般都是由皇帝直接指派的,而隋朝史无前例的开创了科举制,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

5、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主张有哪些?

(1)、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

(2)、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3)、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期。

(4)、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5)、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6)、秦武王是个大力士,据说力能扛鼎。不过,在秦武王即位三年之后,在某次举鼎活动当中,秦武王不慎被鼎砸到,最后因此去世了。因为秦武王在位只有三年的时间,时间较短。这三年秦国对外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扩张行动。

(7)、    2013年6月15-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韩非子与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韩非子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从事文学、史学、哲学研究的学者四十余人与会。

(8)、滨处东海,土地盐卤,齐国发展农业生产的先天条件就颇为不利。

(9)、可是在齐桓公的时代,面对着当时最强的战略竞争对手楚国,齐国的做法仅仅是以军事威慑为后盾,逼迫它签订召陵之盟,承认齐国对中原诸侯的领导权。

(10)、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11)、此前,本来浑然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分化为道家、儒家、阴阳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作为政府管理理论,道家过于原则、玄虚,儒家过于理想、迂腐,对于解决迫在眉睫的现实危机、现实问题都难以奏效。于是从道家发展而为黄老思想,也就是将道家哲学思想运用于政府管理中,由这一派别就自然地发展出了慎到的“势”的思想、申不害的“术”的思想,商鞅再将魏国李悝、吴起改革思想融会贯通发展为注重法治的思想。在然后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再将法术势思想融为一体,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12)、然而,当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封建旧格局不断遭到破坏以致趋于瓦解的时候,军事手段在争霸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这时齐国从前的那套争霸策略就落伍了。

(13)、李悝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

(14)、    新加坡国立大学林纬毅教授认为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容儒的,韩非既从学理上反儒,也不是从纯道德意义上反儒。秦政是法主深刻,儒从不显,而到《唐律》,所体现的正是韩非以势为中心、以法术为工具的主法容儒的格局。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詹康教授认为韩非在批评世袭制和禅让学说之余,吸收了战国时代对古史的异解,即前任君主可以提名死后的继任者,再将提名权予以强化为指定权。虽然韩非未曾明确提出这一主张,但这是唯一符合他的思考之政权转移方式。

(15)、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孔子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对人们的认识过程和知识的发展等理论问题有所思考和心得。

(16)、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认为周孔“金律”在东周时期已经倾危,无论是儒家伦理主义的“人兽观”还是道家虚无主义的“人兽观”,都对当时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妥协,法家通过“人之道”的政治学化而提出平衡金律的衡器——“法”及其系列标准,但由于其陷于理论真实和政治真实的矛盾之中,在实际运行中却每每不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认为商鞅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取向不可单纯以“刻薄寡恩”、“轻罪重罚”、“利出一孔”来综括,商鞅也并未全盘否定和废灭仁义道德文化,只是在仁义范畴的界定、仁义理想实现之途径、法与德的内在关系等方面,与儒家存在一些分歧。商鞅所言“去刑”,是指通过公正、公平与公开的“壹刑”训导,全社会有望进入“明刑”的理想境界。

(17)、先秦道家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杨朱思想代表第一阶段,主要思想是“轻物重生”,行为上企图避世。老子思想代表第二阶段,他提出了“道”是宇宙的初始和万物的法则,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其伟大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了全面展现,值得每个人深入阅读。而庄子的思想代表第三个阶段,在《庄子》一书中,他提出“齐万物,一死生”的思想。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一己与外界、生与死。从这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

(18)、在儒家经典《中庸》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而《大学》第一句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将“善”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儒家强调德行修养,要立志成为君子。

(19)、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0)、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1)、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2)、《韩非子》作者、先秦七子之一。韩非(约280--前233年),又名韩非子,战国末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他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出生于韩国的皇室,和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后来,由于他学识渊博,被秦始皇召见到秦国。秦始皇将他召回,但他被嫉妒的同学李斯杀死。韩非子死后,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完成了帝国的统一大业。

(3)、那么,为什么齐国手里明明攥着一把好牌,却在春秋争霸的赌桌上落后于牌面不如自己的晋、楚呢?

(4)、比如儒家称皇帝为天子,就是上天之子,“天”这字有很长的历史,由“天子”一路传下来,从夏朝,商朝到周朝。儒家主张“天人合德”,因为儒家强调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而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

(6)、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7)、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8)、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而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

(9)、越国取代吴国争霸,是因为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

(10)、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11)、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12)、在韩非子的学说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推行法治的目的在于将君主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将君主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上升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因而,法治体现为一种王权专制主义政治的制度文明建设。推行术治的目的在于以技术的方式巩固君权,实现君主意志,因而,术治体现为一种王权专制主义政治的技术文明建设。推行势治的目的在于维护君权至高无上的权威,将君主的权力变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产生一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从而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的体制环境。韩非子的法、术、势学说是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在技术文明上一次质的飞跃,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种具有固定范式的制度化设计,最终形成系统性的君主专制主义制度文明。

(13)、再往后,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张璁、张居正、严复、梁启超等人也被认为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4)、即位之后,不骄不躁隐忍数年一举端掉权臣霍氏家族,成功掌握军政大权,业务水平不是一般的强。体察民情熟知百姓疾苦,了解吏治得失,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为人沉稳内敛,惯于韬光养晦,在汉宣帝手下,大汉恢复了武帝时期透支的元气,国家再次开始富庶。

(15)、“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16)、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

(17)、但是就在会盟之上,鲁国将军曹沫以匕首劫持齐桓公,逼迫他做出承诺,归还侵吞鲁国的领土。

(18)、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派人杀死于咸阳望夷宫,而公元618年杨广在江都被权臣宇文化及杀死。

(19)、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20)、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1)、秦始皇从小生长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很少感受到真正的亲情,被迫在小小年纪学会捍卫权力。是故,始皇具有非凡的才干,但也形成了薄情寡恩的性格。秦始皇对于中国的功绩无可抹杀。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六国。在北方,秦朝稳固了河套地区,将北界推进到长城,派蒙氏兄弟抵御匈奴,使之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军南下取百越之地,使两广地区首入中原王朝版图。中原王朝的基本版图由秦始皇初步奠定。

(2)、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3)、到战国时期,李悝(kuī)、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李斯、韩非等人均对法家思想有所贡献,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对上述这些人的学说加以综合总结,留有《韩非子》一书,十余万言,乃集法家之大成。

(4)、通俗地说,就是相对于后来长期争霸中原的晋、楚两国而言,背靠东海的齐国向边疆地区开疆拓土的空间比较小,而挺进中原又会受到鲁、宋等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的阻滞,所以在长期的竞争中,齐国逐渐落后于晋、楚。

(5)、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6)、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很多现代人都受益

(7)、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拿出了三套改革方案,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商鞅畅谈霸道的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

(8)、除了在理论方面的著述之外,我国历代杰出的军事家、将领们在以法治军过程中,往往也是以身作则,秉公执法,赏罚分明。曹操征战中原多年,麾下将士虽然有“红袍队”(曹氏宗亲)和“绿袍队”(非曹氏宗亲)之分,但是在对待赏罚的问题上,曹操却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对待有功的将士,即使不是曹氏宗亲,曹操也一样给予奖励提拔,而且绝不低于曹氏宗亲,例如李典、乐进就都是从普通士卒提拔起来的将领,即使如徐晃这样的降将立了战功也一样得到重用;相反,对待犯了过错的将士,即使是曹氏宗亲,曹操也一样施以惩罚,只是在程度上稍轻一些,例如即便曹操本人践踏了庄稼,亦“割发代首”,以示与将士们赏罚一致。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在治军生涯当中,严于律己并且严格执法,留下了“挥泪斩马谡”之后又勇于承担责任的美谈。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运用法纪严格约束军队,坚持“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不仅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也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做到了令行禁止,因此取得了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

(9)、秦始皇建立或改进推广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使中国长期维持统一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从秦至清,不论后世如何改革,国家制度都离不开秦始皇奠定的基础。中央集权与皇帝专制加强了皇帝对全国的控制,极大地避免了分裂。

(10)、为了抵御匈奴人的进攻,统一六国后,秦朝把各国的长城连接了起来,这也形成了当今万里长城的雏形,后期各个朝代均有建设,其中也包括隋朝,至今长城仍然是中国人的骄傲。隋朝修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现在很多地方仍然在通航。秦朝建立后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加强了文化的传播,而隋朝也实行了科举制,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11)、如果说儒家更强调“伦理”,那么道家就更讲究“自然”。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都是说要顺其自然,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

上一篇: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16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