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内容103条

admin 2024-01-30 17:39:31 1,827次浏览

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

1、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什么内核

(1)、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2)、其次,由于这个运动的主题是“精神”,黑格尔只能将对象化理解为外化的结果。因此,他以对象化的范畴取代外化的范畴,如同对象化,外化具有客观的内涵,但它也意味着对其表现的让渡,因而构成了异化。但是,黑格尔看到某些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是积极的。因为在这个异化的过程中,精神成为自身的目的。它是精神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的重要环节。那么,黑格尔并不反对对象化,而是根据它导出了外化。他当然认为对象化导致了外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精神应该保持自身的内容,而避免自身不幸遭遇异化。然而,我们将这个问题转换为一般的哲学反思,这是完全处于哲学内部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将外化(“他者本身”)理解为绝对的环节——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历史的解决方案。这是他的“只是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事实上,黑格尔的对象化和异化的公式使他在精神的自我实现中将虚假的外化引入生命进程中。也就是说,与现代政治经济学家一样,黑格尔将劳动理解为人类发展的本质,而不是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因为如果人们无法假设真正的历史的否定之否定,那么现存的条件就成了阻碍重要观点生成的可能性的地平。事实上,这些条件扭曲了人通过劳动并以劳动作为必要的根基的对象化,这对人来说是即将发生的,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外化的世界表现为劳动的绝对的自我表现。

(3)、(22)荣振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4:1 

(4)、内涵逻辑是内容自己展开自己,形式从属于内容的逻辑,是关于现实的逻辑。黑格尔反复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如何确立和论证“理性的”和“现实的”这两者之间的必然性关联,是内涵逻辑自我确证的首要任务。

(5)、(29)(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第10-11页。  

(6)、(19)(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第179-180页。  

(7)、唯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8)、为读者提供第一手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研究文本;

(9)、辩证法也被称为辩证的方法,希腊时期的辩证法类似于辩论,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为持有不同观点,希望通过合理的讨论来获得真正的知识。但这个辩论排除了主观因素(例如情感诉求和现代贬义的修辞)。

(10)、如前所述,绝对精神从自身中异化出去并进入到现实世界展开其现象生灭的辩证运动;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存在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边界,都必然被否定、被新生事物所取代,它们接受一种生灭不已的辩证法原则的统治。但是,这种“生灭无常”的规律却仅仅适用于感性的现实世界,在超感性的理念世界中,黑格尔则设定了一个“不生不灭”的绝对存在即绝对精神,用这个绝对者来统治现实世界的生灭运动。黑格尔说:“举凡环绕着我们的一切事物”,“一切有限之物并不是坚定不移,究竟至极的,而毋宁是变化、消逝的。”(19)很明显,受制于“生灭”规定的有限之物仅仅是那些“环绕着我们的”、因而是感性世界中可以触及的事物,它并不能上升至理念世界。生灭不已的有限之物构成了理念展现自身的诸环节,作为无限之物的理念却超然于生灭运动之上。黑格尔说:“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是变灭的……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2)可见,“生灭”的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存在着一个明确的适用边界:在感性的现实世界之内,生灭无常确是一条必然的规律,在这里,一切现实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性的存在物,它们终将达到自身的历史边界而走向自我否定;而在超感性的精神世界那边,不生不灭才是其本质属性,绝对精神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展开过程,但它自己却在“生灭无常”的现实世界中成就了其永恒的“绝对存在”。

(11)、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辩证法就呈现出一种原则性的对立:就辩证运动的过程即感性世界的诸存在物而言,所有的环节都是有限的、生灭的,处于历史运动的流变性之中;就辩证运动的元动力即绝对精神而言,它却是无限的、永恒的、凌驾于生灭不已的历史运动之上因而是不生不灭的。一方面,黑格尔辩证法彰显出一种革命的进步性,人类历史被视为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但另一方面,精神又把自己宣布为绝对真理的化身,这个绝对的神物终结了辩证的运动过程。精神根据辩证法的原则展开了感性世界的生灭运动,而自己却在这一运动中保有着绝对性和永恒性;它既体现了“生成与毁灭”的原则,又最终违背了这一原则。恩格斯就评价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次巨大的流产”,因为它“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

(12)、(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269页。  

(13)、(2)(德)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薛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14)、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15)、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理性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体系,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16)、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在纽伦堡,黑格尔于18181816年先后分3卷出版了《逻辑学》这部巨著,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在《逻辑学》中详加制定的。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透过这部著作的神秘外壳,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着对于自然、社会与思维中一般辩证法的深刻表述。

(17)、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18)、由此可见,黑格尔的辩证法陷入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即感性世界的“生灭无常”同精神世界之“绝对存在”的矛盾。那个革命的、无限运动的、论证了感性世界诸存在物必然灭亡的辩证法最终被保守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精神所“窒息”。

(19)、(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539页。  

(20)、有关国家消亡论,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抗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从此再不会有原来意义的政权了。”(40)恩格斯也总结道:“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41)毛泽东则更加直接地将国家消亡论同辩证法联系起来,他甚至把是否承认国家的“死亡”视为是否“懂得辩证法”的重要标准。他指出:“消灭国家权力,消灭d,全人类都要走这一条路的,问题只是时间和条件。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比资产阶级高明,他们懂得事物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他们懂得辩证法”至于那个国家消亡之后的、已非“原来意义的政权”的组织形式,马克思将其称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Assoziation)后来他又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Verein)(44)的概念;恩格斯则希望将其称为“共同体”(Gemeinwesen)或“公社”(Kommune)总之,不管是联合体(Assoziation或Verein)、共同体(Gemeinwesen)还是公社(Kommune),都是政治国家本身在经历了生灭规律之后的一种无国家的共产主义制度。

2、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1)、(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524-525页。  

(2)、自康德之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德国哲学家们。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著作中提出的人把握经验的知性能力和超越经验之外的道德律令之间的对立,真实反映了近代市民社会兴起之后人的实践活动和道德活动之间的现代性矛盾,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往后走的。黑格尔在《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德国法制》、《1800年体系残篇》等文章中,记录下了现代社会人普遍异化的现实。具体说来,黑格尔已经看到了所有权、财产是生命之物加以对象化的现实客观性,是生命从有限性上升到无限性的必要环节,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客观的抽象作用。但是,人在现实国家的法律体系下仅仅从所有权来衡量,是残缺不全的、分裂的,黑格尔认为这种现实是与真正的教会中完整的人性状态相对立的。“国家法律涉及的完全是特定的权利,把人不完全地当作具有财产的人,反之在教会内人确实一个整体,教会作为行动着的并且创有设施的可见的教会,其目的是企求给人提供并维持这种整体感。”(2)此时,黑格尔认识到,所有权和财产权是人与人普遍关联的中介,也是暴露现代社会内在矛盾的起源。他还没发现所有权背后社会化的劳动和交换的重要作用。

(3)、(24)荣振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4:第151-152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319—320页。

(5)、如大家所知,是阿尔都塞将靶子集中到之前被唯心化的马克思主义上,贬低《1844年手稿》时的青年马克思,并将黑格尔变成绝对的反面教材,甚至于作出这样的定论: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断裂,这一点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6)、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学说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一是从本体论层面揭示了黑格尔理性辩证法的内在运动机制,即否定性的辩证法表现为“克服意识的对象的八个运动过程”,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和终点,因而黑格尔对于历史运动的描述就成为抽象、逻辑和思辨的表达。二是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劳动”及其国民经济学立场,即作为“无对象性存在的纯粹主体”的劳动,也就是“精神主体”将现实事物对象化,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先验设置与预先决定。三是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走向了唯心主义和保守主义,从而窒息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批判中,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论差异得到彰显:前者追求的是“否定之否定”之自洽性的理性辩证法,后者揭示的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性和内在对抗性”的感性辩证法。马克思通过感性辩证法揭示出劳动的内在矛盾及其一般运动形式,从而完成了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真正颠倒。

(7)、黑格尔在法国的意义,首先并尤其在于用悲怆唯心主义来反对科学唯心主义。从这一意义上,他的侵入对时代所作出隐秘的见证,并且在最深层的主观理想中用遭受唾弃的作家和第三国际的职业革命家这一双重形象(以解放全世界为事业的暴力而又机密的人)来替代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的那种有点像二级地方政府长官般的佩戴着勋章的善良形象。

(8)、在本世纪上半叶,黑格尔对于令某种马克思主义适应我们思想界的需要起到了唯心主义中介的作用。接踵而至的是权力无限的科学主义传统的反攻:站到讲坛上的是博士们的非政治性马克思,黑格尔则消失于辛酸的幕后。

(9)、马克思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表述他对黑格尔的赞扬呢?

(10)、但演绎学派从绝对意义上说,归纳学派通常从相对意义上说,黑格尔接受了归纳学派的思想,通常从相对意义上说,如果不是的话,不会有所谓的主位;黑格尔的主位是与主位相反的概念对立、命题和案例;结合是更高层次和更基本的普适概念和命题。

(11)、(10)(德)黑格尔著,先刚译.精神现象学(M).人民出版社,2015:第21页。  

(12)、(5)(德)黑格尔著,先刚译.精神现象学(M).人民出版社,2015:第496页。 

(13)、黑格尔哲学本身并不曾构成1949年以来在中国哲学阵线上引发过的反响的论争之但他却常常是某种特定研究和重审的对象。毛泽东除了多次指出列宁对于《逻辑学》的阅读,还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到过黑格尔:“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部分。”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d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批判斯大林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全盘否定,并强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便更好地战胜它的必要性,强调读“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的必要性。

(14)、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把辩证法当作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同义词,到对辩证法沉默不语,最后到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内涵。这一态度的转变,伴随着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进程的展开。而传统研究认为,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但是,这只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般唯物主义式批判,马克思并没有深入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概念体系背后的现实指向,而仅仅是从伦理的外部角度来引入他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是在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才理解了黑格尔辩证法在现实运动中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革命力量。

(15)、陈士聪,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

(1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7)、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对于否定性的辩证的理解。在他看来,事物本身是一个结合了诸多有差别的属性在自身之内的统一体,这种差别是内在的差别即对立面的统一。正因为存在着差别,事物之中包含着否定性的因素。

(18)、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自我意识、理念演变的历史。从人到非人、再到人的复归,这个过程是自我意识自在自为的历史。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运动过程,从动力因上看是单向度的,只是自我意识的单向运动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保留了西方哲学传统的“神目观”。对世界而言,世界=绝对理念;对人而言,人=自我意识;两者结合来看,人是世界的人,自我意识是绝对理念的整全性分有。概言之,自我意识就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超越于世界的“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超越了这种“神目观”,用“物质”及其第一性原理把世界从绝对理念中拉回“现实”,用“劳动”(首先是物质生产劳动)把人从自我意识中拉回“现实”。劳动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具体地构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重关系的相互交叉,所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活动是劳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真实存在方式是交互主体性的,是双向的活动,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活动的客体。人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只有在对象性中才能确认主体性的存在,才能确认主体身份。人和对象是双向互动的结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自我意识决定论。自我意识既设定对象,又被对象设定。那么我们所言历史的内涵逻辑对理念的内涵逻辑的超越,即是表明在人的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形成的现实历史(历史性)对自我意识形成的单向度历史(历史感)的超越。用更为朴素的方式理解,人是世界、自然的一分子,和其他存在、自然物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更重要的是,人的历史是人参与其中、主动作为的历史,是人的理性(思维)与现实(存在)通过劳动不断相互作用的历史。因此,如何能够获知内涵逻辑?只有在现实中寻找,“面向事情本身”;如何能够获知关于现实的内涵逻辑?只有付诸历史,“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19)、投稿邮箱:xindazhongzhexue@sina.com

(20)、黑格尔仍然是一场无休止的冲突的焦点。因为只有对他内在分裂的深入理解才能对马克思/黑格尔关系的思考中同时防止我们走上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的偏道和科学主义-学院派的偏道,并最终防止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单纯的憎恨。

3、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否定讠否定规律

(1)、①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曾作过更加明确的论述。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后仍会有“革命”,亦即会有旧制度走向消灭、新制度走向生成的历史变革:“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你们讲,那个时候还有没有革命?我看还是要革命的。……那个时候还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推翻。”(《在中国共产d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他后来还如是批评其他人对共产主义的“形而上学”(意即反辩证法)的理解:“照作者的意见,共产主义社会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点黑暗也没有,一点矛盾也没有,一切都好了,没有对立物了。社会从此停止发展,不但社会的质永远不变化,连社会的量似乎也永远不变化了,社会的发展就此终结,永远一个样子。……作者在这里宣扬了形而上学,抛弃了伟大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24页)可见,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善的圣物,它同样处在辩证法的流变运动中,同样服从于辩证法的“生灭”规定。

(2)、既然如此,那么“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学说体系中是否又“升华”为一个地上的神物,它是否作为理想的、完善的大同社会而终结了人类历史,换言之,它是否能够超脱辩证法的生灭规律的掌控呢?今天,很多论者(他们大约是出于好心)都将共产主义描绘成人类历史的完善的终点,一个永存的大同世界,一个此岸的天堂。可是,如果共产主义社会真的已经绝对完善因而不需要再向前发展,如果它是历史的最终归宿因而将永恒存在,那么共产主义也必定陷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反辩证法!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历史的存在物,它们不可能逃脱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历史过程;假使共产主义超然于这种生灭规律之上,那么它便要和宗教神学里的上帝一样,成为一种非现实的、超历史的虚幻之物了。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46)这就从原则高度指明了共产主义绝不是一种永恒的、完善的理想,而是一种感性的、现实的存在物;既然处在现实性的维度之中,共产主义就无法摆脱辩证法的生灭规律,因而其自身也必须表现为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亦即内含了“生灭”的必然规律的运动。

(3)、(3)事实上,马尔库塞已经在他1932年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论中指出,马克思的重要概念回到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发展了的“劳动”和“统治与奴役”的本体论范畴(FromLuthertoPopper,London1983,p.13,p.39)。皮埃尔·纳维尔强调黑格尔的论述,但他还指出,认为这就是马克思思想的来源未免过于简单。

(4)、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受制于那个理念论的绝对精神,因此它的革命性亦即“生灭”规律存在着一条明确的适用边界:感性世界的存在物生灭不已,理念世界的绝对者不生不灭。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因在本体论上瓦解了理念世界的神圣性,所以它的“生灭”规律便突破了理念论的限制,获得了最为彻底的发挥。换言之,如果说黑格尔仅仅论证了感性存在物的生灭,那么马克思就论证了一切存在物的生灭。

(5)、第耶拿时期(1801—1807年)是黑格尔重点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时期。在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已经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所有权问题纳入到他对社会发展的辩证思考中,而在1800年左右,黑格尔已经开始大量接触亚当·斯密等人的政治经济学思想。1803—1804年,黑格尔在认真研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在耶拿笔记中做出了评注。在这些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黑格尔在《伦理体系》、《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1803—1805年、1805—1806年)等著作中描述了基于现代劳动的社会辩证法思想,陈述了个人如何通过劳动的教化从个体性上升到普遍性,继而形成以所有权和财产权为特征的普遍人格,在经济活动中形成普遍联系。此时,黑格尔已经有意识地依托市民社会的现实运动提炼出社会历史的辩证法,以实现他对现代社会的伦理构想。

(6)、 辩证法 生成与毁灭 革命性 黑格尔马克思  

(7)、(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320页。

(8)、由此观之,黑格尔将现代君主立宪政体同东方君主专制政体置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实质上就是宣布了专制制度随着世界历史的展开而必将过渡到立宪制度,宣布了君主专制的必然灭亡和立宪体制的必然生成。这是黑格尔将“生灭”的辩证法运用于国家学说领域的结论,而这一结论当然也带有历史的进步性与革命性。

(9)、真正的科学方法亦即辩证法的本性,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做是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不仅仅是方法,而且是事物自身的客观法则。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或我们认识事物的某种方式,而是事物内在的生命、灵魂和运动方式。 

(10)、(42)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 

(11)、这一肃清工作在那个年代(1963-66年)曾有过积极的效应,它远远地得到以当时的教条形式与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中国人的支持。阿尔都塞令马克思主义重新获得某种严厉和斩钉截铁的态度,使它从主观主义的传统中脱离出来,并将它作为实证知识重新扶上台。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和黑格尔,由于其片面的形象,成为众矢之的,并由此受到提防:无论是阿尔都塞还是萨特都对《大逻辑》中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熟视无睹。以至于马克思,由于被调整到结构主义概念中,他在科学上有多受益,就在阶级历史性上有多大的损失。五十年代的黑格尔化马克思是一个思辨形象,但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六十年代的反黑格尔的马克思是一个学者,但注定只能被用于学术讨论会。或者,用哲学的话来集中体现这一非此即彼:黑格尔式的马克思属于唯心辩证法,反黑格尔的马克思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12)、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德国科学社会主义——至今为止唯一存在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不可能被创立的。

(13)、历史性是现实的内在原则。柏林认为,历史构成的现实,并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性符号的X光照片”,而是活生生的、充满运动变化的“独特经验的肖像”。之所以是“肖像”而不是“X光照片”,其原因就在于历史性构成独特的现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现实都具有唯一性,是独一无二的“肖像”。因此,所谓深入到现实的本质一度当中去,就必然不能停留在“抽象”,而应该继续走向“具体”。“只有把它们置于具体的、有时模糊的,但一直不断的、丰富的、丰满的‘实际生活’——主体间的、可直接认知的经验连续体——的基本结构中才行。”实际生活是主体间的共同创造,是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统一。历史和现实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的。“现实”的人都由“历史”的人规定而来,同时又变成“新的历史”的人;“现实”的社会都由“历史”的社会规定而来,同时又变成“新的历史”的社会。现实极其复杂,呈现出来的现状往往是混沌的、杂乱无章的。所谓对现实的理性直观和本质还原,都只具有理论的应然性,而不具有现实的实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为不自觉和无条件的前提,同时自觉到历史和现实的内在一致性,因而认识到,以历史性切入现实,以现实性切入历史,并且强调,“历史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历史绝不是观念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性和现实性都以物质性的方式呈现,社会现实首先具体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这是唯物史观区别于一切唯心史观的根本点,也是马克思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进而开启《资本论》写作的根本点。历史的内涵逻辑要求深入到事物、历史事实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维度中去,“现实的”与“合理的”辩证统可能性与必然性辩证统一。

(14)、在哲学高度上保持历史的开放性,打破一切有关绝对真理和历史终结的神话,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相较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性之所在。“生灭”的规定不仅及于感性世界中个别的、特殊的存在物,同时也及于理念论中假精神或上帝之名的所谓绝对者;“生灭”的辩证法解构了一切关于绝对者的崇拜,它所尊重的仅仅是那个不断扬弃自身、不断展开自身的历史过程。当今之时,正值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阶段,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重拾马克思的辩证法,研究其中的生灭规律与革命原则,对于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理解这个时代的课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15)、(10)G.Lukács,TheYoungHegel(1948),London19

(16)、根据哲学阵线上的情况所引发的具体要求,黑格尔哲学在历史上始终受到关注。在1949年解放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某种颇为“经典”的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代表之一就是贺麟,其主要特征始终在于:对于辩证法的革命本质的恐惧;对于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强调;对于《逻辑学》的不感兴趣,以及对于《精神现象学》的重视,亦或者,对于《逻辑学》的结构及其概念顺序的好奇成癖。1949年后,对于黑格尔的讨论范围渐渐地被确立为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使用问题;针对吧辩证法和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变成单纯“机械结合”关系的那些人,另一种观点得到强有力的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内部矛盾应该被理解为其保守的一面和其革命的一面之间的矛盾,其唯心主义体系和其“合理内核”(而不是他的整个辩证法)之间的矛盾。辩证法一分为二。另一个被中国人提出的问题在于:黑格尔为对立统一法则所制定的下场;他没有看到这一法则构成了辩证法的核心,并且把他的“否定之否定”这一法则变成塑造其体系结构的中心因素,将其体系的发展机械地禁锢到“正题-反题-合题“这一枷锁之中。

(17)、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显然回到“正”态。

(18)、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理性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体系,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19)、(15)(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9页。 

(20)、(12)(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否定

(1)、严格来说,“新辩证法”不是一个思想流派,而是用来解释马克思著作的黑格尔式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萨德-费洛在《马克思的价值》中对“新辩证法”做过比较系统的批判性讨论。“新辩证法”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了和黑格尔类似的方法,通过概念和范畴构成一个有机系统;陈述是出于逻辑标准,陈述的体系结构取决于范畴体系;具体的历史发展对于观念和思想中的重构没有实质性作用。他们由此得出结论,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属于概念辩证法。

(2)、辩证法,在黑格尔看来,是概念的运动原则,概念在自身的内在矛盾的进展中而扬弃自身,达到新的统一。但是,辩证法不是脱离于内容的抽象形式,它是基于客观历史现实而生成的普遍原则,揭示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内在联系。黑格尔正是在对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才逐步发展起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来把握时代的变化。这也是马克思后来能够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前提。所以,通过回顾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依据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具体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是如何基于社会历史现实兴起、发展和成熟的。在此,我们依据黑格尔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历程从法兰克福时期、耶拿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来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

(3)、(1)(德)黑格尔著,先刚译.精神现象学(M).人民出版社,2015:

(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使用辩证法的?列宁认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并且“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哲学以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概念需要获得实体性内容。邹化政认为,黑格尔哲学不是描述一种在时间上的实在发展过程,而是表征实在发展过程的内在原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坦诚地说,当黑格尔被当做一条“死狗”时,我却公开承认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不过当我们全面探讨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时,有些看似不证自明的思想前提就不得不引起注意了。譬如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所谓“截然相反”和“根本”差异就在于,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属性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第一属性和根本特征。

(5)、随后,马克思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明确指出,思维把握现实的简单范畴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历史性存在。正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提供了直观和抽象的统一。所以,看似最一般的范畴却是复杂的社会体系的运作结果。这既是马克思称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前提,也是马克思的资本辩证运动批判理论的基础。以劳动为例,它看似是贯穿古今的简单范畴,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现代性抽象。“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适合于这样一种社会形式(Gesellschaftsform),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这里,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成了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它不再是同具有某种特殊性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了。在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nGesellschaft)的最现代的存在形式(Daseinsform)——美国,这种情况最为发达。所以,在这里,‘劳动’、‘劳动一般’、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所以,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21)也就说,劳动这一抽象概念只可能存在于现代性的人类实践中。在这种生产形式的具体实践中,劳动在现实中成为无差别的、可交换的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由此它才能被现代经济学提升为最具普遍性的抽象。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流通、交换的实践活动中,商品、货币、资本这些概念也皆是如此。从马克思把握范畴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各种社会历史规定性的研究,马克思才了解到现实活动中客观发生的直观和抽象的统一。所以,马克思是在彻底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之时,才真正理解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合理性及其社会历史基础。 

(6)、由于实体即主体,在实体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它自己否定自己,将自身树立为自身的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恢复自身的同一性,由此成为现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绝对的自我运动、自我完成、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7)、(23)荣振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4:第103页。  

(8)、众所周知,马克思针对蒲鲁东为了改造现实而提出的形而上学的经济体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研究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带来客观的革命运动,真正地走向自由与平等。正是在对社会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研究中,马克思才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直观和抽象的统这也是他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前提。 

(9)、所以,我们必须指出,马克思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在一种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颠倒。首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新思想,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以感性现实为基础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方法上的落后性,强调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和辩证法。其次,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新辩证法,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科学的体系(辩证法的体系)时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原则;另一方面又批判了黑格尔思想的“神秘外壳”。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批判地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颠倒了黑格尔辩证法。

(10)、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宇宙万物看做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矛盾而自我运动的过程,从而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结果和全体,理解为一个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11)、(4)(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

(12)、然而,在精神穿行于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那些特殊化的现象环节并不是被永恒地保留在那里,而是最终被扬弃。每当精神在一个特定的环节作了充分停留后,它便将其扬弃以开启下一个全新的环节。就这样,旧的环节走向消逝,新的环节走向生成,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存在物都获得了自身的历史边界,都成为一个必然被否定、被扬弃、被新生事物所取代的有限之物。黑格尔说:“凡有限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并且由于自相矛盾而自己扬弃自己。”(7)换言之,一切现象环节都有其生成亦有其消灭,它们处在一种“生灭不已”的辩证运动中。

(13)、首先,尽管在《精神现象学》的大量内容中,所有事物都被看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形式。但这意味着意识的变迁消除了外化,因为外化本身只是作为意识采取的态度而被理解的。这种“消灭”使所有事物都在现实中成为其所是。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是“虚假的实证主义”。(12)

(14)、(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  

(15)、黑格尔在阐述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时,总是将“生灭”(生成与毁灭)的过程内嵌于其中,将“生灭无常”的规律视为辩证法的本质规定。《精神现象学》中写道:“现象就是生灭(EntstehenundVergehen),但生灭本身却是没有生灭的”(1);《小逻辑》中亦有类似表述:“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是变灭的……个体生灭无常(geborenundvergehen)”可见,感性事物的“生灭”运动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项核心内容。正是感性世界的“生灭无常”,呈现出新旧事物的历史交替,论证了合理之物的必然“生成”与非理性之物的必然“毁灭”,最终赋予辩证法以强大的革命性。

(16)、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7)、但黑格尔的革命辩证法仍不彻底,“生灭无常”的规定仅仅及于有限的感性世界,绝对精神作为理念世界的神物却保持其“不生不灭”的永恒状态。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正在于他肯定了感性世界诸存在物的生灭不已,亦即肯定了一种新陈代谢的历史辩证运动;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却在于他并不承认于感性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论的(即唯心主义的)绝对者——不论这个绝对者借“上帝”抑或“精神”之名。正是由于打破了理念世界的永恒性,马克思将生灭规律的必然性贯彻到了全部存在物之上,他的革命辩证法也就大大超出了黑格尔的限度。

(18)、摘要:关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关联性研究,辩证法是其核心议题。在揭示两者内涵一致性的同时,我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读也面临唯心主义化的风险,如“新辩证法”理论。回到列宁的经典论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三者同一。辩证法与逻辑同构,是关于现实的内涵逻辑。从“逻辑”上看,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表现为历史的内涵逻辑对理念的内涵逻辑的超越,反映在辩证法上,这正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对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的“颠倒”和超越。马克思辩证法是“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统是基于社会现实的理性具体,在根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19)、如今,很多著作都教条地断言,马克思受到黑格尔对奴隶劳动的分析的启发。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本文试图证明这一点,并解释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重要借用的真正意义。

(20)、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已经将劳动和自我意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的精神本质是在劳动中得到了实现。作为辩证法内在动力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哲学的确立,反映出黑格尔已经意识到,市民社会现实为辩证法提供了客观抽象及其矛盾运动,绝对精神不断实现自身的客观规律也只有在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此时,黑格尔初步将现实的客观活动和辩证的抽象范畴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一点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得到了更系统的阐述。

5、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

(1)、正如苏联哲学家伊利延科夫指出的,哲学是关于普遍的科学,然而在黑格尔看来,普遍的是思想,而且只能是思想;具体的普遍仅仅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仅仅存在于思想中,绝不存在于“外部现实”中,因此对哲学而言,唯物主义是不可能的。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相反,概念的起源就在于确定现实存在着的本质,以便在思想中重构那些物质现实中的结构。理论抽象必须从历史性现实出发,用思维自身的力量去确证那些历史性现实。关于《资本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原理进行逻辑演绎的基点,马克思自己明确说,是“商品”而不是“价值”或者其他抽象概念。商品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存在的独特形式,恰恰具有真实(具体)的普遍性。萨德-费洛有效地抓住了这一点,指出“新辩证法”最大的缺点在于未能认识:“要求复杂概念从简单概念的矛盾中而来,这并非马克思方法论的唯一特征,亦非最重要的特征。相反,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新概念和新材料为何、如何以及何时被吸收到分析中,以便它变得更丰富、更稳定、更能够重构具体。”

(2)、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3)、二手文献的这些预设的唯一困难在于,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时,他从未提到《精神现象学》的这一节,从未考虑到它有何重要性。他将《精神现象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并提请人们特别注意该书的最后一章;他还称赞了其他三个章节,但没有一个是论及“主奴辩证法”的。因而,这将使我们对关于“主人和奴隶”的观点表示怀疑。

(4)、“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马克思对革命辩证法的彻底发挥

(5)、首先,在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1年),从社会历史的进程来看,此时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期,黑格尔在宗教思想的视域中开始关注现代工业社会、政治经济学问题。黑格尔在1799年就已经认真阅读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作品,并且写过关于德文译作《斯图亚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长评(后遗失),主要是关于商业社会中个人自由的增加、新的整体性和共同体的发展等。(1)所以,即使在黑格尔早期的宗教研究中,他已经认识到政治经济学中的所有权和财产在主体和客体、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对立统一中客观的抽象作用,并且将它们视为其生命辩证法的必要环节。

(6)、然而,物质实践本身是否也会成为一个永恒之物而再一次同生灭不已的辩证运动相对立?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类实践永远无法达到一个终极意义上的完满状态,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自我扬弃的无限性,它指向了历史发展的开放领域。具体说来,马克思所谓的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种活动并不以达致特定的历史目标为终点——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却以其自在自为的完美状态为终点。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目标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即生产日常所需的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料。但人类的生产活动具备这样的开放性或无限性,它不会停留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之上,不会把某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奉为绝对至上的发展阶段;相反,它必须不断扬弃自身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而推动历史的无限展开。马克思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35)由此可见,物质生产活动确实不是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化的状态,它本身就处在一种自我扬弃的演进过程中,其基本动力就是“引起新的需要”:首先是物质生活层面的基础性的需要,进而是其他与物质生活紧密相关的诸如享受型的需要,最终发展到精神层面的种种需要。实践活动并不会像绝对精神或上帝那样宣布真理的完成和历史的终结;相反,它始终处在一种不断革新的演进历程中,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开放性。

(7)、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理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8)、(37)(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第66页。  

(9)、我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形式方法上,而应该深入到内容方法上。辩证法所对应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而是内涵逻辑,是关于现实的内涵逻辑。

(10)、再现黑格尔的内在分歧不是徒劳的,因为好战的资产阶级哲学总是以排除他或者以全盘接受他的名义而取得进展,它们的企图不在于忽视马克思主义,而在于占领它并遏制它。

(11)、从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就始终面临着有限的方法与无限的对象之间的矛盾。

(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青年黑格尔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宗教问题一直关系着他对现实的理解。即使在他成熟的辩证法思想中,黑格尔仍然将早期的宗教伦理诉求引入了他的概念体系,期望以绝对精神、理性国家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完全不同。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不仅发现了社会历史中逻辑和历史的真实统而且还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发现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新的辩证法范式。由此,超越现代性困境的途径更不是在现实之外的伦理王国中,而是在资本运作的内部,这才真正超越了黑格尔的伦理王国。 

(13)、虽然具备“生灭”之规定的辩证法直观地表现为一种“概念运动”,但在抽象的概念运动之下实则蕴含着历史发展的进步原则。换言之,现象的生灭促成了现实世界的新陈代谢,历史也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得以无限展开。黑格尔不过是将现实的历史运动抽象化为概念运动、精神现象的生灭运动,但这种思辨的理论形式却描述了历史进步的实质内容。正如恩格斯所评价的,黑格尔的“伟大功绩”在于将历史“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在这个意义上,现象生灭的辩证法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中最具历史感和革命性的部分。

(14)、而给马克思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黑格尔对外化的现象学描述,真正激发他的是现象学的“形而上学”方面——精神在自身的外化中以自身为中介。这是“绝对的否定性”的发展过程,而马克思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指的是,通过异化以及对异化的克服,尽管黑格尔采用了神秘的形式,但他将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产物。 但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对异化问题的讨论植根于思辨的幻想中,而因为这“只是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因而表现为“虚假的实证主义”。在这方面,请务必注意科耶夫在上面提到的题词中高超地使用的引文,其大意是黑格尔把握了劳动的本质。科耶夫引用的句子来自于下面这段话(科耶夫对“引文”作了强调):“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11)

(15)、列宁不仅谈到“全部”逻辑学,而且考察了“全部”辩证法。他在对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进行系统研究后得出,哲学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并且认为辩证法内容在实在性方面的正确性需要由科学史来检验。他列举了恩格斯使用过的自然科学的事例,譬如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力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正电和负电,化学中的化合和分解,同时指出这些事例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而是“为了通俗化”理解辩证法。辩证法的形而上学(也可简称为形上)本质是对立面的统它不是A和B的关系,而是A自身内部的矛盾关系,并且A是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现实的运动,不是观念的运动。所以,列宁才会反复强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交换入手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入手,通过解剖这一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

(16)、(4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592页。

(17)、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术关系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两者关系的突出之处在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主奴)辩证法。本文分析了萨特、科耶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乔纳森等西方马克思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著述,以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精神现象学》的评述,深入解读了黑格尔对"主人和奴隶"的论述。作者认为,必须分辨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受到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影响,领会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本意所在,把握异化、外化和对象化的异同,找到马克思理解问题的文本语境,从而解构马克思学的主奴辩证法神话。

(18)、(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531-532页。  

(19)、其实,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并最终认清:从哲学角度来讲,马克思既不是黑格尔的他者也不是他的同一。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分化者。他同时确定了后者不可逆转的效力(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他的全盘谬误(唯心主义系统)。

(20)、对立统一规律,即为矛盾观。矛盾即对立统要坚持用一分为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在统一中认识对立。

(1)、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2)、首先,黑格尔将东方君主专制置于世界历史的起点,将日耳曼的君主立宪制视为世界历史高峰,将专制政体斥为某种落后的状态,将立宪政体设定为历史发展的目标,由此构建了一套颇具历史进步性的政治国家方案。

(3)、难道像(上面提到过的)马尔库塞所说的,马克思在他的异化理论中沿用了黑格尔的“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这个术语?我们已经说过,这一点足以令人怀疑。此外,不仅马克思本人没有向我们提到这一节,而且黑格尔本人在其论述中也没有提到异化。显然,对黑格尔来说,直接的物质劳动不属于这样的问题,而只是因为它是物质的,正如我们所假定的那样。与此相反,黑格尔在精神的发展中赋予其肯定的意义。但这完全是真实的,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发现了外化和异化的主题——但他没有在奴隶的劳动中发现这个主题。即使是那些看重黑格尔《自我异化了的精神》这一章的评论家也只有部分是正确的。诚然,马克思有效地参考了这方面的材料,他说:“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社会等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不过也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9)然而,在这些章节中,我们研究的是有限精神的领域,这在历史上指的是封建主义经由启蒙运动抵达法国大革命这个时期。马克思主要关注自身,并未涉及这么多问题,而只是涉及“绝对的否定性”的精神运动,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而当他提到《哲学全书》时,他讨论的是绝对理念及其自身在本质上的异化。

上一篇: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什么145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