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95条

admin 2024-01-30 17:39:35 1,827次浏览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D项,“削足适履”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因为鞋和脚的大小不一致,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说明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没有从变化的实际出发,属于形而上学的做法。D项符合题意,当选。

(2)、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3)、B项:“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暇”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即题干中的心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4)、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发现和吸取了它“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这是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但是,深入思考颠倒辩证法这一重大的哲学事件,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梳理和澄清,比如,为什么其他唯物主义者未能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于颠倒黑格尔辩证法起了什么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如何改变了哲学的形态?不弄清这些重要的哲学问题,既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性质,更不能回答现代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批评和挑战。

(5)、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1)280批判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关键“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1)2总体上看,《费尔巴哈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的成果,不仅在于建立了比旧唯物主义深刻丰富得多的新唯物主义,更在于打破了唯心主义体系(外壳)对辩证法的束缚。而这一目的是通过把“思维优先”颠倒为“存在优先”这一哲学总原则来实现的。在这一总原则下,恩格斯又把“思辨逻辑优先”颠倒为“自然优先”和“社会历史优先”,为建立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奠定了基础。

(6)、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异化的积极性:“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1)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经过思考加以阐述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因此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但是,费尔巴哈仍有不足之处。马克思在此基础上,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出发点,赋予了异化新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自始至终从现实出发,从社会矛盾中寻找异化的根源。他通过对异化劳动的阐释来批判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7)、D项: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8)、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

(9)、注:在目前已经发现的马恩著作和文稿中,并未出现“辩证唯物主义”一词,他们在表述其无产阶级世界观时常用的是“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等词,1886年,狄慈根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者的漫游》这部重要哲学著作中首次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

(10)、概言之,马克思在《提纲》中将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继承下来的“对象性活动”做了进一步的改造。在此对象性活动与革命性以及实践的批判性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12)、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批判,以及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是怎么做的。

(13)、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地方,在于费的唯物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旧唯物主义将人看做机器,是机械唯物主义。但学术界对于费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主要是比较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尽管二者都将人的地位提高,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人是感性直观的自然人,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将人看作历史地具体地生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发展变化的人。被人们称为“半截唯物主义”。

(14)、首先,当马克思把人理解为感性的、现实的人的时候,他必然要对费希特的“自我设定非我”式的主观设定给予批判:“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定是对象性的活动。”

(15)、(拓展)真理的绝对性: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16)、然而,只要主奴关系存在,“承认”就只能是两个不对等的主体之间的承认,这样就无法实现同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为了实现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就必须超越主奴关系。

(17)、①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认识论三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18)、第二步,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马原哲学学说,是本体论的分支的一个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就是世界是什么的理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他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对本体论层面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答。

(19)、另外,非常重要且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黑格尔在论述自我意识时提出的“主奴辩证法”。

(20)、“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2、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虽然如此,但是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仍然发挥了明显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2)、第二步,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因此,客观精神在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在后,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派生物,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理念世界”的不完全的复制品属于典型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理念世界”看做物质世界的本原,C项符合题意,当选。

(3)、这种否定性意味着把事物理解为一个过程,突出“时间性”原则。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结合体,一切认识和行动的终点都应被取消,任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永恒性都应遭到反对。因为在唯物辩证法的视域中,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只有死亡才是不死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1)2对比可以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有到了精神哲学阶段才真正显示出时间性(逻辑学中的纯粹概念运动是超越时空的,而自然哲学中的自然界发展只是空间性的),而恩格斯则将“时间性”特别是“暂时性”提升为整体性原则,并将其贯穿于思维、自然和历史的全过程。这种基于时间性的否定性特别强调任何实存阶段的“暂时性”和“自反性”,其对认识论、历史观、道德观的意义都是革命性的。

(4)、基于这一理论背景,我们来重新审视《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在第一条中同时指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的问题:对于唯物主义而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这里的唯物主义是一个僵死的唯物主义,它将“现实”仅仅当作直观,或者用我们更为熟悉的话语说,将人的生活世界仅仅当作物质世界。马克思的这一批判不仅指向包含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同时也极富预见性地对此后教条主义的唯物主义给出了批判:当我们将现实仅仅视为客观的物质世界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恰恰相反,我们自身已经陷入了另一种观念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物质”概念的批判已经极为深刻地触及了旧唯物主义的要害所在:所谓“思维就是物性(Dingheit),或者说,物性就是思维”。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后继者,不可能退回到前黑格尔的思想认知,即我们不可能从物性出发来理解现实(wirklishkeit)。

(5)、自我意识起初是一个单纯的自为存在,通过将一切他者排斥在自身之外达到一致。在自我意识看来,它的本质和绝对的对象就是自我,对方是一个无关本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之间是对立的。但是其实对方也是一个自我意识。

(6)、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就是对的唯心主义就是错的”。旧唯物主义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历史观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同时马哲的创立本身就从唯心主义中汲取了很多养分。文艺的发展就受到宗教的密切影响;唯心主义激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也都会产生重大作用。

(8)、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范畴,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9)、这类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将世界神秘化,认为独立于人的内心之外存在某个外力,掌控着世界万物的生死存亡。这个外力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所以这类观点违背事实属于唯心主义;但它又被描述为外部的某种客观存在,所以被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如各种有神论,“理生万物”。代表人物有朱熹、黑格尔等人。

(10)、第当费尔巴哈批判一切思辨理性的时候,他引入了对象性原则,认为“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

(11)、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12)、第一步:黑格尔从异化出发,从实体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  第二步:黑格尔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是对宗教和神学的扬弃。  第三步:黑格尔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也急速宗教和神学的恢复。

(13)、黑格尔被誉为“哲学之王”,其辩证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黑格尔哲学庞大的体系中,蕴含着巨大的革命性,最初体现在他对“绝对精神”是怎样把世界万物实现出来的阐释中。

(14)、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固然是面向整个世界的思考,也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世界的理论和看法。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作为对世界的理论认识,作为追根究底的终极解释,其实质都是关于世界的概念认识,这些概念作为对世界的最高抽象,即是黑格尔所说的“纯粹思想”。黑格尔在批评唯物论时说:“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因为就存在着的物质来说,它永远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然而,抽象的物质观念却被认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础,———被认作一般的感性的东西、绝对的个体化,亦即互相外在的个体事物的基础。”③我们知道,恩格斯也曾讲到:“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④而旧唯物主义与它们同时代的唯心主义一样,作为康德和黑格尔所说的知性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形而上学,缺少反思地把自己对世界的概念认识或思想创造物直接认定为世界中的实际存在,并用以规定和规范整个世界的现实存在,而不知道这些本体只是纯粹思想。

(15)、在社会历史领域则滑向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具有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不能够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伟大论断,夸大了人的意识的作用,因此陷入唯心主义。

(16)、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把“绝对理念”作为普遍的理性存在,而人只是作为特殊的理性存在者,人和“绝对理念”保持一致才能保持客观性。虽然费尔巴哈看到了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他的主体树立在感性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这一点也被马克思肯定。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他也承认人是“感性对象”,但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在这里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入手。

(17)、在黑格尔看来,当主人在确立其统治地位后,奴隶就通过劳动来为主人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当“主人把奴隶放在物与他自己之间,这样一来,他就只把自己与物的非独立性相结合;但是他把对物的独立性一面让给奴隶,让奴隶对物予以加工改造”。因此,从劳动的角度可以看出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已经隐含着一种颠倒的开始。但是奴隶的劳动在其初始阶段完全是主人意志的体现,没有丝毫的自主性可言,因为“就奴隶来说,主人是本质”。也正是因为劳动,奴隶逐渐意识到了自身,奴隶逐渐转变为它的依赖意识的反面,在追逐“承认”的理想过程中走到了主人的前面,主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其所欲求的反面。于是主人变成了奴隶,奴隶反而成了主人。

(18)、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想信念”的坚定,必须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之上。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费尔巴哈论》这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所包含的分析问题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扬弃的态度以及哲学的d性原则,不仅对我们日常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更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在新时代,必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我d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敢于“到中流击水”,引领时代潮流,这是我们的初心,更是我们的“彼岸”!

(19)、(拓展)B项: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B项排除。

(20)、不能在旧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

3、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B.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暇

(2)、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3)、仅从逻辑上反驳海德格尔“存在优先”和“人优先”的区分不能令他信服,因为逻辑只能形成某种“存在论”而不能唤醒他所寻求的“存在感”。在我们看来,晚期海德格尔对思想和哲学(形而上学)的区分、人的优先性和存在优先性的区分,确实是一种思想方式的“移居”、思想方向的开拓,邓晓芒先生也把它看作是语言的突围。它确实具有终结两千年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转变现代工业文明生存方式的源始性。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跳跃”中,海德格尔则显得软弱、无奈,有时甚至有些绝望。他坚持用一种词源学的方法,引导人们听从语言的召唤,倾听存在和大地的言说;他强调思想对存在的归属,要在更源始的思的一度中达到存在的根源;他认为诗作为源始的语言和思想更能本真地亲近存在;他有时也对古老东方思想的复兴充满希望和期待,等等。但语言、思想和诗能改变人们的生存领会、终止思维规定存在、宰制存在的意识优先性和人的优先性吗?能改变“技术座架”的统治和催逼吗?一旦涉及到“改变世界”的问题,马克思哲学的力量就显得强大无比。

(4)、那么,应当如何理解感性活动呢?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感性”。作为费尔巴哈的核心概念,感性构成其对黑格尔思想的反叛的切入点。费尔巴哈以此为基础来构筑新的哲学基础,并且对感性以及作为感性的现实给出了独特的界定,即将感性界定为“对象性”:“没有对象,人就成了无”,“一个实体是什么,只有从它的对象中去认识,一个实体必须牵扯到对象,不是别的东西,只是它自己明显的本质。”这样的说法启发了马克思,在马克思成为新唯物主义者之前,他是一个彻底的费尔巴哈主义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始终围绕着“对象性”的观念来构建人的“感性”:“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直接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别人,才对他本身来说是人的感性。”

(5)、概括起来就是:黑格尔从宗教和神学出发,经过哲学的否定,然后回到宗教的神学;或者:对宗教和神学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6)、但恩格斯晚年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赞扬黑格尔而贬低费尔巴哈,称黑格尔哲学才具有“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而费尔巴哈只不过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中间环节”。

(7)、D.霍布斯认为: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

(8)、①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重点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9)、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第三手稿》之前就已经把握到了人的生命活动在交往异化中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10)、A项,“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一个燕国人盲目模仿赵国邯郸人走路的美妙姿态,结果不仅没有学会,还忘记自己原本怎么走,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A项符合题意,当选。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12)、最后,基于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开启了对自身新唯物主义的正面阐发,由此构成第十一条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总是围绕着实践、唯物主义以及活动等相关核心概念。在此我们无需一一列举。但需要指出的是,实践、唯物主义与对象性、活动等关键词在重要性上可以等同视之。当“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与社会的人类”(第十条)的时候,这意味着新唯物主义所讨论的是真正的属人的行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空间。这种真正的人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也即实践,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哲学的讨论方式。例如关于真理,这个纯粹哲学总是热衷于讨论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就无法在经院哲学的意义上获得说明,因为真理在马克思看来,从来都是客观性(gegenstndliche)真理,即对象性(gegenstndliche)真理。这里的对象性是对象性活动中的对象性,因此真理本身所彰显的也就不可能是任意一种绝对的真理,它在本质上所彰显的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关系,因此对于这种真理性的理解,也只能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第二条)。因此,探寻抽象的绝对真理,只能是“哲学家”的任务,因为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第十一条)。

(13)、C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则、法度,否则无法成功。并没有体现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辩证法在总体原则上具有一致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客观规律性。与黑格尔将自然界(包括自然科学的发现)变成绝对精神外化和辩证运动的环节以及证明不同,恩格斯将其变成现实事物的辩证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证明。在他看来,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是源自自然哲学的主观臆想或构造,而是源自对事物自身运动逻辑和规律的揭示。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逻辑学》三大部分中的规律进行提取和改造,形成了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且指出,这种规律不仅是思维和概念运动的规律,更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内部的规律。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仍然坚持这一原则,但更加突出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的辩证运动不同于自然界的无意识运动,它是人们有意识参与的结果,个人按照自己的预期、目的开展实践活动,而许多这些预期及其对外部世界作用的合力,就构成了历史。但整个历史活动的方向和趋势却是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也体现出一种客观性和必然性。恩格斯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客观必然性)的强调,实际上继承了他和马克思之前创立的历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强调“似自然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理解“自然史”并强调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铁的必然性”,实际上就是强调社会历史运动客观性。

(15)、《提纲》所包含的十一条并非一个个互不相关的思想火花,而是一个思想整体的内在组成部分。我们在此沿用马克思的提法,将这个思想体系称为“新唯物主义”。这一“新唯物主义”的说法来自《提纲》的第十条。换言之,在我们看来,整个《提纲》的十一条都是围绕着构建新唯物主义而提出的。它的哲学指向性是明确的,较之其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高度概括的理论阐发,较之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它又是最富哲学意味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马克思在完成《提纲》之后,似乎已经完成一种新唯物主义的构建,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很少再直接谈论唯物主义,只是提到过一次所谓“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在此,马克思提到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概念。我们认为,这一概念是承接《提纲》中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而给出的更为准确的概括,并实际上将这一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更为直接地揭示出来,即新唯物主义所意指的应该是一种使现存世界发生革命,并最终改变世界的学问。这或许就是马克思所谓能够“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16)、这里还是转述的费尔巴哈的观点。费尔巴哈认为即使是黑格尔的绝对知识,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感性存在水平,所以它仍然需要直接成为现实的也就是感性的自然界和人。这里要说明的是,费尔巴哈的感性并不是单纯指认识的感性,而是指感性存在,因此感性也被当作肉体性、物质性,等等。所以,当马克思谈到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文集翻译成了“实在的”)科学时,他说的“唯物主义”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即人的肉体存在。

(17)、C.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理念世界”的不完全的复制品

(18)、因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不是二者谁能够更准确的描述客观世界。而是谁对世界的认知是科学和正确的。

(19)、所以,通过恩格斯的改造,“否定性”被提升到辩证法乃至整个唯物主义哲学的原则高度。它不再只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个内在环节,而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的推动力和创造力,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对这一“否定性”的唯物主义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科学认识,将引导群众和无产阶级抛弃温和、保守、有教养的理论,转入工厂、市场的实践活动之中,开展立足现实又否定现实的斗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1)3

(20)、黑格尔表示,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认识?终归是为了掌握对象,与对象达成统一。然而,如果对象在根本上是一个他者,那么怎么能够和我们达成统一呢?因此,除非对象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他者,就是我们自身,只不过是以他者的形态存在着。认识到他者,就是自己,或者通过他者认识到自己。因此,精神现象学就是要表明,无论多么千差万别的他者,其实就是精神自身,都是精神的各种变形和规定性。

4、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

(1)、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巴黎手稿》中被马克思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的根本主旨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由。

(2)、第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换句话说,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人们无法追求幸福和快乐,而只能将自己的本质赋予上帝,并且将美好的夙愿寄托于上帝。

(3)、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的理论”进入到包括改变“生产过程”的实践的批判中,真正超越了意识哲学的内在性。马克思哲学是否超越了近代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呢?青年马克思思考过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的问题,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提出过“消灭劳动”的命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也真实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统和解的理论设想,而关键的现实性的任务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实践。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劳动显然是指改变劳动的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亦即改变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奴役性质,进而改变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而不得不劳动的自然强迫性质。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劳动成为自由人的需要,成为没有社会和自然强制的自由游戏,这就消灭了传统的劳动方式,自然也根本改变了劳动概念。这时候的“生产过程”不再是人对存在的价值化、资源化、对象化,因而也不再是“人的优先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只有自由的人才能给自然和存在以自由,自由是人和自然的双重解放。海德格尔所吁求的人扎根于存在,诗意地栖居,以及存在的到场和澄明,只能在“生产过程”的性质根本改变之时才能到来。超越“主体形而上学”的现实道路,只能是缺少诗意的艰难的改变世界的实践。

(4)、黑格尔在这本书中,从“感性确定性”出发探索精神发展的过程:从感性确定性出发,到达“这一个”的反面,即普遍性。继而又遵循着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最后达到绝对精神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5)、另一方面,异化劳动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又可被归为两类。按照马克思所说,其工人与自然对象、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都是一种与世界的关系,因而同属于物的异化。

(6)、①唯物辩证法:世界既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而且是充满矛盾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7)、一方面,自然的异化(自然异化于劳动者)、生产活动的异化(生产活动异化于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异化于劳动者),是整体性被打破而产生的三种基本异化形式。

(8)、由此可知,交往异化的核心在于中介,在于中介是如何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中介表现出来,所以中介就具有了超出人并支配人的权力,也就是说,中介本来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环节和手段,但是这个环节和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一切目的。人在其中消失掉了,人与人的关系被掩盖在了物象与物象的关系下面。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10)、   一方面,自然史与社会史统一于社会实践,统一于历史科学。在黑格尔那里,自然界“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扩展自己的多样性”(1)2因而自然界没有历史,只有到了人类社会阶段,才有了空间和时间意义的发展。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言,自然界也具有历史性,因为自然本身并非僵死事物的堆积,而是在时空中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过程。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就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5)516-519这段话可以视为理解自然史和社会史的总体原则: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是自然史和社会史形成的中心,前者关涉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关涉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共同统一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探讨的是人类史,而较少讨论自然史,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史,不重要。对马克思而言,他虽然没有专门写出纯粹的自然史著作,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他专门对力学、化学、机器等自然科学材料进行了吸收,并将其融入对资本逻辑和人的解放问题的分析之中,大大增强了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而恩格斯则用了大约8年时间对自然史和自然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形成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则把合理吸收自然科学的成就当作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转变的关键,并指出,只有以辩证的自然观取代自然哲学,用辩证的历史观取代历史哲学,马克思历史观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然史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以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对历史规律的探索为指向,而自然史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推动了人类史的研究。

(11)、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看似自然和简单,实际上是两千多年西方哲学根本立场和存在论原则的转变,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的物质生产过程成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活动。马克思所说的“感性活动本身”,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打开了意识哲学通向客观世界的通道,为思想和精神的具体化、感性化乃至物质化找到了现实的活动形式,从而也为黑格尔毕生寻求的思存同一性、思想客观性、具体普遍性找到了真正的现实基础。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完成。“生产过程”取代“思维过程”而成为主体,意味着生产过程的感性活动是理解现实世界的钥匙,事物、现实、感性是感性活动的产物,世界是感性活动不断改变和拓展的世界。思想和观念一方面只能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性内容和感性的具体性;另一方面思维规定感性、思维实现自己的能动性,也只能在感性活动中物化自身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并确证自己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公正地说,黑格尔对上述思想并非毫无所知,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劳动的思辨,在《逻辑学》中对实践理念的分析,都已接近了这些思想。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原则区分是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区分。黑格尔只是思辨地、理论地看待和理解劳动和实践,从而劳动只是肯定性地达到自由意识的环节,实践也只是作为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而达于绝对理念的环节,劳动和实践都从属于绝对理念自我意识的理论目的。而对马克思来说,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理论和观念恰恰是自己时代物质生活的理论反映,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只有在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在改变世界中才有意义。因此,只有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和坚持“感性活动本身”的哲学原则。

(12)、费尔巴哈认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哲学的最高对象,新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认识人及其本质。人的实在只是以他的对象的实在为依据,“人没有对象就不存在”,人是从对象认识自己的本质的,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人的本质的多样性。这是费尔巴哈理解人及其本质的出发点和原则。

(13)、其实不仅费尔巴哈这样看,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中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也这样看。不仅唯物主义这样看,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也这样看。不仅哲学家这样看,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都这么看。这本来是18世纪文明社会的一个常识,马克思甚至在中学作文中就已经表述过。居然被马克思主义专家们当成了马克思的重大发现,实在令马克思蒙羞。

(14)、在自然领域坚持唯物主义。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马克思吸收了其中合理的因素,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

(15)、               物        史

(16)、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相互关系。马克思吸收其“合理内核”,结合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经过自己的深刻分析和研究,发展出“辩证唯物主义”。

(17)、一旦把费尔巴哈的直观的感性改造为历史中生成着的感性,我们就能够用它来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全部哲学。

(18)、对“提纲”的导读的剧透就到这里。现在让我们看一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第三点评价。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感性存在(“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与理性存在或绝对知识中的存在(“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的东西”)对立起来。也就是说,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从感性现实而不是从理性现实出发的观点。所谓感性现实,也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开头所提到的“对象、现实、感性”,如果换成黑格尔的说法,应当是“对象、现实、理性”。

(19)、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两个观点,唯物主义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辩证法则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全面客观的看待事物。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的发展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

(20)、马克思曾经写道:“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初看这段马克思的区分,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对立竟是如此简单,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任务也极易完成,只要把观念或思维过程的主体地位转变为物质的主体或本体决定作用,就实现了唯心辩证法向唯物辩证法的改变。我们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和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大概都是这样看待和理解马克思对辩证法的颠倒的。如果问题真的如此简单,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疑惑,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为什么不能提出和完成这个任务?或者会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否已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要消除这种疑惑,我们必须深思马克思这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即“思维过程”和“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进而追问: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要把思维过程作为独立的主体?人的头脑如何“改造”物质的东西而成为观念?而这两个问题正是旧唯物主义所不能理解和解决的。

5、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

(1)、历史唯物主义: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认为是时势造英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历史观上,坚持是社会上固有的东西,决定了英雄人物的产生,社会需要英雄,英雄才会产生,而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譬如,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需要这样的人物,他的会产生,即使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张破仑,李破仑出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有两对基本矛盾,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另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是一个

(2)、②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辩证统一;其唯物论中充满辩证法思想,是彻底的唯物论;其辩证法又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

(3)、第二个功绩可能会让某些人感到震惊,由于理解不了,就认为是马克思早年不成熟时期的观点(自己不懂就说马克思不成熟,哈!)。马克思明确地说:“费尔巴哈使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更有意思的是,这里所说的“实在的科学”,“实在”与“现实”正是同一个词。合起来就是,费尔巴哈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很熟悉,是不是?对,正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开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费尔巴哈的观点,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4)、  要解决黑格尔哲学的“革命辩证法”与“茂密的体系”之间的矛盾、青年黑格尔派内部“实体”派与“自我意识”派的斗争、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内部斗争,就必须在纷繁芜杂的哲学问题中找到一个总问题、总纲领。而这个总问题和总纲领,既是区分不同世界观和不同哲学阵营的基本方法,更是建立全新历史科学的前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根据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又可以将哲学分为两大阵营。这一区分,抓住了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抑或是被扬弃而转型)的堂奥。以黑格尔主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应当被“终结”,就在于其唯心主义神秘外壳已经不能对时代和现实进行准确把握。黑格尔所讲的纯粹概念,实际上是对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关系)进行抽象后在思维中得到的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规定性,但他本人却将它变成超越感觉、超越时空的东西,并认为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创造法则。恩格斯指出,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在黑格尔那里变成了概念运动的翻版,但实际上应当颠倒过来,“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1)2把头脑中的规律看作在自然界中以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和偶然性地实现出来的东西。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1)2

(5)、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将自然性与精神性结合,但明显不足的是,他缺乏对人们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关注。马克思的类哲学是在分析人们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与费尔巴哈立足于人们之间的自然关系和精神关系提出的类哲学存在本质不同。在马克思那里,人作为隶属于自然界的类存在物的属性,不仅表现在肉体生活、理论领域,还表现在实践领域。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类本质就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别。

(6)、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有其本来面目和固有规律,人及其思想的力量作用有限,不能为所欲为。

(7)、①唯物辩证法:要求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8)、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又称辩证唯物论,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知,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在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之中,事物是永恒发展着的。辩证的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与辩证唯物论相对立的是唯心论,而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出现,是哲学史上的重大发展,也解决了生活中困扰着我们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9)、A.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0)、(9)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44页。

(11)、   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需要解决的更深层问题在于,其哲学始终保持着很强的逻辑中心主义和泛逻辑主义。《逻辑学》全书几乎全部篇幅讨论的都是理性自身的逻辑——客观逻辑(存在论和本质论)和主观逻辑(概念论)。也就是说,绝对精神在逻辑学阶段是超越时空的、与现实事物和世界无涉的纯思维和纯概念,它的运动、发展表现为由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转化、过渡到另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只是到了“绝对理念”的最后部分,理念从自在状态返回到自为状态成为绝对理念后,才自由地过渡到生命,自由地外化为自然。黑格尔指出,“正是当理念把自身建立为纯概念及其实在的绝对统从而使自身凝聚为有的直接性时,理念便作为这种形式的总体——自然……主观概念在其总体中将变为客观性,主观目的也将变为生命”对此,列宁指出,“逻辑观念向自然界的过渡。唯物主义近在咫尺”当然,黑格尔并没有因此走向唯物主义,自然界仍不过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和自我反映。

(12)、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否定性”原则反对将事物当作孤立、现成、不变对象的形而上学方法,主张将观念当作对事物的反映,把认识当作不断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的过程。由此,真理不再被当作现成的、应当被死记硬背的僵死教条,而是伴随自然科学、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过去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也在事物的现实中被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发展如此,唯物主义的发展也是如此。在19世纪中叶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十字路口上,究竟是延续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老路走向庸俗唯物主义,还是走向现代的新唯物主义,其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当时自然科学、工业、商业、阶级力量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费尔巴哈最终分道扬镰的原因。

(13)、②辩证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4)、在下面各种观点中,属于典型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15)、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

上一篇: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内容103条 下一篇:没有了